1、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自愿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种善意的举动,是以大学生的自愿自觉为前提,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强制。当然,政府部门或高校出于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以及回馈社会的良好意愿,制定一些政策或采取相关措施来推动大学生进行社会公益实践,只要这些措施和办法是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并且大学生是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是否愿意参与的,就应多从正面的角度予以支持和理解。否则,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中就会成为不作为的相关方,资源的配置和公益生态系统也因此变得极不完整。
2、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在社会领域践行,其活动平台是在社会,服务对象的指向也应具有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不是服务经济部门或私人部门。参与社会公益实践的大学生应该走出校园,在了解社会民情及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参与服务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也意味着大学生公益实践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社会某方面状况,或促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3、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利他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为目的,以更多人的公共好处为目标,从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应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青春、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将激发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使得青年大学生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学习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实践”指的是学习实践,是把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现实中加以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通过“做”来进行的“学习”。所以,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时,应强调其“在做中学”的意涵,让大学生把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时,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他人并最终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无论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其最基本的还应回归教育的本质,促成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多方联动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大学生自身发起,也可以是大学生参与学校、政府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的公益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去。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多方联动的。不能误认为,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必须只能由大学生自己组织发动,而应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从整体社会系统的角度考量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无论发起者或组织方是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因而,利他性和学习性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最为根本的属性。社会公益实践可以把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繁荣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而相得益彰。社会公益实践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务“人”的公益行动,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通过促成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达到促成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大学生公益的特性有哪些?】相关文章:
虎的特性有哪些03-26
猴的特性有哪些03-27
健康的家庭有哪些特性04-18
冷漠的女人有哪些特性04-19
柴犬的特性有哪些10-09
狗有哪些特性和特点03-27
善于观察的人有哪些特性04-18
大熊猫的特性有哪些04-07
蛇的特性有什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