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是怎么诞生的

时间:2023-05-31 10:09:28 知识 我要投稿

  上坟是怎么诞生的,相传扫墓这条风俗,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最早的贫民没有坟墓,直到秦汉时期,等级制度没那么严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坟地,接着也就开始了“墓祭”,下面来看看上坟是怎么诞生的。

  上坟是怎么诞生的1

  扫墓,是东亚的传统习俗,闽南人称扫墓,客家人则呼为挂纸、广东人言为拜山、行青。扫墓主要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的祭祖活动,祈求先祖保佑,也含有慎终追远的意味。在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也就是清明的前一天),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仍然是在寒食节的时候来祭祖,部份地区也有在春分和秋分时候的扫墓者。

  扫墓清扫:通常这是扫墓一开始最麻烦且费事的工作,由于经过了一整年,坟墓上会长出许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专人定期清扫管理的花园公墓,不然祖先坟墓会杂草丛生,甚至林荫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扫、整理。

  挂纸:挂纸,又称跪纸,于客家话即为扫墓拜祭之意;是离开祖坟前,帮祖坟修缮的象征,亦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扫墓之后祭祀:祭祀时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扫墓最大用意。中国传统世族家庭观念重,为了维系长久家族的优良传统,来承先启后,祖先去世后仍于九泉监看子孙的表现,透过清明扫墓,后代子孙藉祷词向祖先报告自己成就,确实不辱祖先教诲,祖先也才能保佑后代子孙。

image.png  

  先拜土地神:请求土地神保护祖坟的安全完好,俗信土地神保护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扫墓中相当重要的事。

  再拜龙神:有少数人会拜龙神,请求龙神保护祖坟风水地脉的吉祥,此风盛行于台湾宜兰一带。

  最后祭祖:跟祖先沟通。汇报自己的成就,以求祖先保佑。

  扫墓由来:相传是古代君主返乡之后,欲祭拜父母坟地,却因为连年战乱,众人翻遍墓碑,至黄昏仍无法辨识。于是君主取出一纸,撕碎抛向空中,祈愿请父母指引所在。部分纸片落于一坟,风吹不动,果为父母坟。于是后人每年清明扫墓,皆行挂坟墓纸之仪。

  从以上看来,扫墓传下来已经有长久的历史了,但是为了不让年轻一代忘记这个传统,希望看了本文之后谨记扫墓由来以及每年给自己先祖扫墓。勿忘传统。

  上坟是怎么诞生的2

  1、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最早的史料记载,应该是西汉时刘安编的《淮南子》里,其中“天文训”一节里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这样的记录。清明随二十四节气而来,最早形成应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前后,说明这个节气由来已久。

  正确地说,清明节,应该先是个节气,然后才是节日。说它是节气,是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它又是个有着风俗和纪念意义的重要节日。

  古人对清明这个节气相当重视,流传下来的俗语不少,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散种耕地莫迟延”等等。

  那清明到底应该在哪天,又为什么是个节日呢?

  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是说从冬至到寒食这个节日,中间相隔15天;同时老历法里也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按这种说法,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正因为两个节挨得实在太近,所以过着过着也就合并在一起,没有了明确区分。

  所以清代的《燕京岁时记》里才说“清明即寒食”。

  2、清明节为啥要祭祖扫墓呢

  相传扫墓这条风俗,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最早的贫民没有坟墓,直到秦汉时期,等级制度没那么严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坟地,接着也就开始了“墓祭”,并慢慢形成了风俗。

  清明节扫墓这风俗《周礼》里并没有写,所以最起码在先秦以前清明都不扫墓。秦以后,扫墓也基本在寒食节里做,并且在汉唐时期比较流行。

  唐玄宗李隆基有道诏令里说: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当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大概也是从唐朝开始,扫墓这事也搬到了清明节。白居易有首诗里,就有“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这样的句子,可以看出两个节日的合二为一,以及当时扫墓的习俗特点。

  关于寒食扫墓,有说是战国的晋公子重耳为了纪念恩人介子推,所以寒食节有禁用明火的习俗;也有人认为源于上古母系社会时“祭祀高母”的习俗,为此唐玄宗还把寒食节定为祀祖节。

image.png  

  3、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

  因为清明和寒食节两节重合,所以这个节日的规矩、讲究也就合并在了一起。

  首先是:吃冷食,禁用明火。相传当年重耳被人迫害逃亡,介子推一路保护跟随。没东西吃的时候,介子推割了腿上的肉,谎称是兔肉让主君吃。

  后来重耳成晋文公,亲自上门去请恩公。介子推背母上了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就命令放火烧山想逼人出来,竟把这母子烧死在山上。

  文公非常伤心,改绵山为“介山”,山中柳树改称“清明柳”,还命令每年这天禁火,只吃冷食。

  其次是:扫墓,祭祖上坟:在宋代,清明祭祖的风俗已经非常流行。《东京梦华录》里说: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里,也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的记载。

  最后就是踏青春游著名的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就记录了北宋时期清明节人们出城扫墓、踏青,赶集等的盛况。

  宋代诗人吴惟信也曾写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了城。”的诗句。清明时节,天气回暖,正是踏春的好时节。

  但关于清明祭祖还有四件事要注意一下

  1、不要带空心、成串、多籽的水果去扫墓;

  2、除非新婚或入赘婿,以及头年新坟,女婿不扫妻家墓;

  3、清明扫墓要添土但不能拍土,据说这不尊重先人;

  4、清明扫墓后不能走亲访友,可在外面团建游玩。

  上坟是怎么诞生的3

  上坟方式

  较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坟地)举行,俗称“上坟”,时间主要是忌日和传统重大节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携祭品香纸到坟前,摆放祭品、水酒,然后烧纸、焚香、奠酒、行礼,其间还压坟头纸。

  上坟习俗尤以清明上坟最为隆重,前一天早上还要去给祖先坟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兴旺。大多数农村家族,儿子结婚,也要去上坟,含义是告诉祖宗,儿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去世的人第7天黎明,家人到坟前祭奠致哀,称“垒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毕,也有垒到“七七”的。人死第1天时亲属儿女备供品祭奠,叫“百餮”,旧时有扎上摇钱树,纸箱,纸柜焚化坟前,现在只是烧些纸钱。

image.png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时节的上坟非常重要。因为按照民间传统,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上坟是怎么诞生的】相关文章:

闰二月不能上坟怎么办04-08

闰月不上坟吗04-07

闰年能上坟吗04-08

上坟的由来和寓意05-31

上坟的传说有哪些05-31

为什么不能下午上坟04-07

上坟需要注意什么04-07

上坟最好的五种水果02-20

去公墓上坟要带什么05-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