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表现

时间:2023-05-21 11:09:01 知识 我要投稿

  有文化的人表现,文化是一种以精神层面的差异为特征的现象,但文化又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下面来看看有文化的人表现。

  有文化的人表现1

  一个有文化的人,首先是善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以某种哲学为骨架支撑起来的,而几乎所有的传统哲学最终都将以某种宗教为载体加以固化和延伸。

  例如,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刻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学的思想,中国文化的每一根枝脉,都无法逃离这三种思想的影响。

  儒家提倡“仁爱”,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学尊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如果将这些思想粗暴地简而言之,那就是“善良”两个字。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其思想核心也就是“善良”。

  可以说,世界上一切人文思想的根基都是善良,都是通过其教义或者伦理主张,培养人对于自身乃至整个生命体系的大爱和怜悯,这是世界上所有人文思想和宗教教义赖以存在的根基。

  一个人受传统文化的濡染越长久、越深刻,善良这种人格特征就愈加明显和突出,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愈加充满同情心和利他行为

  这样的人也很难仇恨他人、仇恨社会,相反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会积极为社会、为大众做事,因为若不是这样,他们就会立即陷入内心的.剧烈冲突中。

  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次是倾向于理想主义的。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他的总体需求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没有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

  在温饱、安全、繁殖等基本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人与人的人格特质的差异就会凸显出来。“广厦千间,夜眠三尺;钱粮万贯,日食三餐”,现实中有很多人,

image.png  

  会沉迷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无法自拔,即使他所拥有的物质水平已经无限倍地超过了自身消耗,也放不下对物欲的强烈索求,不惜将自己变身为物质需要的奴隶或者物欲机器。这样的人显然是缺乏以文化为主干的精神涵养的。

  反观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都是与“金本位”、“权本位”、“享乐主义”对立的,在儒家的思想里,把物质需求定义为“利”,将人的精神需求定义为“义”,要求人要义利分明,

  进而舍弃“利”而成全“义”,以自身、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牺牲,成全更大范围和长远、整体的利益,而自身利益之外的,都有可能上升到“义”的层面,

  所以古人眼里的“义”有着大小之分。儒家鼓励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教思想要求信仰者“自渡渡他,自觉觉他”,都希望人们能够在自身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有更加高级的理想追求,在利益他人和造福社会里寻求生命获得完满的途径。

  一个有文化的人,再次是相对守旧的。一个常态的社会,一般情况都是文化多元的,那种文化一元、绝对“单纯”的精神状态,莫要说在一个社会,即便在一个个体人的身上,也是极难出现的。

  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必然有传统的、现代的;时髦的、守旧的;固有的、新来的等等各种文化元素同时存在。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在诸多的文化“成员”里,谁是主流文化、谁是次流文化,谁是根脉文化、谁是枝叶文化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分野和鉴别,倡导多元文化存在并非是要“鱼龙混杂”或“群龙无首”

  一个缺乏主流和骨干文化的社会,必然导致意识盲流和大众的无所适从。

  有文化的人表现2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一个人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这就是修养。

  在古代,我们常以玉比君子。说君子像玉石一样温润、光华内敛、不刺眼、不炫耀、谦和守下、不咄咄逼人,这就是修养。

  古人读书最重要的一条是修身,只有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人读书是学知识,只注重高分往往容易忽视了其他方面。所以现在很多人脾气暴躁,情绪总比逻辑来得快,脾气总比涵养少得多 。这样的人读再多书,也不能算有文化。

image.png  

  无需提醒的自觉

  一个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个自觉的人。

  上车、打饭自觉排队,见到老人自觉让座,别人输密码的时候自觉回避,口香糖吐在纸巾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觉是无需提醒的,一个人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会有自觉的行为。

  一个人如果用心去关照别人,那大部分的礼貌其实都是不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在公交车、地铁、高铁、飞机上,大家虽然素不相识,但是很容易就能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是高是低。

  高谈阔论的素质低,听歌外放的素质低,吃完零食一地垃圾的素质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