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很多人对它还不是很了解,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含义1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含义
1、春季节气: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
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夏季节气: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节气: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4、冬季节气: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含义2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 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含义3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