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属于夏天的节气,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以下分享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1
夏至节气特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风俗
1、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丰收。
2、凉食避暑: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人们普遍喝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3、食“麦粽”:食“麦粽”是江南的习俗, 《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吃馄饨:夏至这一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
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后还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加健康。
消夏避伏:代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 借以生风; "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2
夏至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持续升高,日照充足,空气潮湿,阴雨连绵,湿度大,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夏至节气的风俗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夏至面、夏至节、夏至蛋等。
1、祭神祀祖:夏至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会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2、消夏避伏:夏至日的时候,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东西。扇子借以生风,粉脂用来涂抹,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
3、夏至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4、夏至节:夏至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5、馄饨:夏至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6、夏至蛋: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在夏至有吃夏至蛋的习俗。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7、麦粥:江苏无锡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清香宜人、健脾养胃,是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3
夏至节气的特点:多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夏至节气的'风俗: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夏至节、消夏避伏等。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夏至的介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相关文章:
芒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04-02
秋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04-06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04-09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点04-06
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04-17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详细介绍04-10
彝族的风俗特点04-02
小年的特点风俗04-06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