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

时间:2023-03-31 18:58:29 知识 我要投稿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它多手多脚,行动快速,但同时它还是很宝贵的中药材,下面来看看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1

  唇足纲特征及分类

  唇足纲动物头部前侧缘有1对细长的触角。口器由1对大颚和2对小颚组成。躯干部的体节由4片几丁质板连接而成。侧板上具有步足、气孔和几丁质化的小片。每一体节有1对步足。

  唇足纲根据气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气门亚纲和侧气门亚纲,两个亚纲共包含五个目:蚰蜒目、石蜈蚣目、地蜈蚣目、蜈蚣目和杯蜈蚣目。其中杯蜈蚣目比较原始,可以视作唇足纲里的“鸭嘴兽”,仅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且只有两个物种。除杯蜈蚣目外,其它四目在我国均有分布。

  △蜈蚣目有21或23对步足和有足体节,体型较大,性情凶猛且毒性最强

  △地蜈蚣目27-191对步足和有足体节,足数最多,爬行速度慢

  △石蜈蚣目15对步足,体型较短,长短体节相间

  △蚰蜒目15对步足,最后一对特别长,爬行速度很快

  蜈蚣生物学特性

image.png

  蜈蚣是唇足纲下蜈蚣目动物的统称。头部外包裹着几丁质外壳,具有1对触角和3对原生肢形成的'口器;躯干部分为颚肢节、有足体节、肛生殖节。雌雄异体,具有抱卵孵化行为。

  鉴别特征:气门位于有足体节两侧,表变态,具有21或23对步足和有足体节,头板前部两侧无或具4单眼,触角至少17节。

  蜈蚣目分为蜈蚣科(有眼,21有足体节)、盲蜈蚣科(无眼,21有足体节)、尖盲蜈蚣科(无眼,23有足体节)。

  蜈蚣科常见种类有少棘巨蜈蚣、多棘蜈蚣、哈氏蜈蚣、模棘蜈蚣等。

  蜈蚣是夜行性食肉动物,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潮湿、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常见于酒店绿化带、居民区、学校、工厂等场所。

  蜈蚣的危害

  中国自古就有“五毒”之说,蜈蚣、蝎子、毒蛇、壁虎和蟾蜍,是我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而蜈蚣历来都是“五毒”之首,连毒蛇和蝎子都排在其后,地位从未改变过,足见人们对其毒性的忌惮和恐惧。虽然它浑身是宝,既可以入药,又可以食用,但是人们对它还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1、蜈蚣具有毒性  蜈蚣咬伤会造成充血、发炎、发疱、皮下出血、水肿、表皮坏死和脱皮等外表状况,这会继发各种感染而导致其它的伤害,如败血症等。

  2、生活滋扰 蜈蚣喜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白天潜伏于砖石缝隙、建筑物墙角边等阴暗角落,夜晚外出捕食,常见于卫生间、厨房等处,有时会进入卧室地砖缝,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3、异物风险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特别喜食各种昆虫,而食品加工厂容易孳生害虫,这些孳生地对蜈蚣来说,是理想的捕食地点。因此蜈蚣常在厂区出没,造成食品加工异物风险。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2

  蜈蚣的身体又扁又长,由15至177个体节组成,它的身体除第一对足变成颚足和身体末端两节无足外,其余身体各节均有步足一对,蜈蚣喜欢生活在石块下或木材下的潮湿土壤中,白天休息,夜间出来活动寻找食物,是一种专门食肉的动物。

  蜈蚣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体长12--20厘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一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

  蜈蚣的防治

image.png

  了解了蜈蚣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们怎么做才能防止蜈蚣侵入室内环境。

  蜈蚣侵入室内的途径有很多,如墙缝爬入、花盆土带入、大门进入、窗口翻入等。为了避免蜈蚣进入,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来进行防控。

  1、环境治理清理建筑物周围的砖石堆、草堆等杂物,消除蜈蚣室外生存的孳生地。保持建筑物内的干燥,及时通风,在阴雨天气,做好防潮湿的准备,以免给蜈蚣留下生存的环境。环境治理是防控蜈蚣最重要的.一步,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有效的阻止其侵入室内。

  2、物理防治在蜈蚣经常出没的地点(如墙角缝隙、地砖缝、花盆周围等)放置粘板进行粘捕,消除一切蜈蚣侵入室内的可能性。对于进入室内的蜈蚣,可直接踩死或用工具拍死,清理出室内。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既可预防蜈蚣侵入又可灭杀蜈蚣。具体防控措施有设置化学屏障、泼浇、孔洞灌注等。

  设置化学屏障

  化学屏障是预防蜈蚣侵入室内较为可靠的手段,主要是在建筑物周围墙角、地缝、室内地坪、门外墙体、门窗洞等部位进行化学药剂的处理,使保护场所周围形成一道含有预防性质的药物屏障,以防止蜈蚣侵入。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3

  (一)蜈蚣的栖居地

  蜈蚣分布较广,南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北至华北地区各省均有分布,但较多的是陕西、河南、江苏等省。

  栖居环境,蜈蚣喜欢居于潮湿、阴暗的地方,多栖息在腐木、石缝和阴湿的草地等处。畏光,昼伏夜出。野生条件下以捕食昆虫为主,其他大甲壳类虫也是它的猎取对象。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在离地面10~13厘米的土中越冬,第2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3月上旬),起蛰出来觅食。

  根据以上的生态特征,人工饲养蜈蚣建立饲养池的时候,一定要把饲养池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但根据蜈蚣怕强光和日光暴晒的特征,还要在饲养池上遮荫,池内堆积一些石头、碎砖和瓦片,池内的饲养土要含有大量的腐草或腐叶,土壤湿度在15%左右。严防阳光暴晒,特别是夏天,在强烈的阳光下30分就能造成死亡。

  蜈蚣有胆小怕惊的生活习性,因此蜈蚣饲养场或饲养室一定要建在没有振动的地方。如在工厂、矿山区建场,整天有机械振动,蜈蚣一定不安,逃逸现象严重。

  (二)蜈蚣的活动特点

  蜈蚣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不同季节的活动各具特点。即使在同一季节内,也因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1、季节性活动特点

  蜈蚣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image.png

  晚春或初夏,蜈蚣蛰伏结束后,起蛰开始活动。当温度超过10℃时,蜈蚣从地下爬出,向上运动,并开始外出觅食,这时蜈蚣喜欢到有阳光的地方晒太阳,吸收太阳的热量,以恢复身体的机能。

  初夏至初秋,这一段时间温度很高,蜈蚣的活动也最活跃,充满活力。蜈蚣在夏季里经常外出觅食,并出窝爬行,在感到温度较低时,出来活动更频繁,感到温度高、光线强烈时就躲在光线较暗、阴凉的地方。

  到了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活动逐渐减少,活力减弱,行动开始迟缓,不爱活动,且取食频率降低。在野外很少见到蜈蚣爬行。

  冬季来临,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蜈蚣已不在外面活动,开始钻入土中冬眠,为适应冬眠而把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到最低水平,一直到来年春天再缓缓爬出地面。

  2、昼伏夜出的特性

  在夏季活动旺盛的季节里,可以观察到蜈蚣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在白天,尽管也在窝内活动,但往往不离开窝到外面去采食,而到了晚上,蜈蚣常常爬出窝去捕获昆虫作食物。这是蜈蚣适应自然的结果,因为在夏天昆虫夜里静止的多、活动的少,容易捕捉。再者晚上活动相对比较容易避开天敌的攻击和人的干扰。夜间活动时,上半夜比较活跃,下半夜就回窝静止,因为下半夜气温已经降低。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和外形】相关文章: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03-31

鸡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03-29

蜈蚣的外形特征04-01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环境04-01

蜈蚣的特点特征04-01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04-01

蜈蚣的特点和本领04-01

蜈蚣的介绍和特点04-01

羊的特征和外形03-2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