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

时间:2023-08-06 03:11:40 饮食 我要投稿

  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黄泉见母”说的并不是人死后见母亲,而是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的郑庄公和她的母亲武姜夫人,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

  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1

  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夫人,她在梦里生下了庄公,因此不喜欢这个儿子,给他起名叫“寤生”。后来姜氏又生了小儿子“段”,段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姜氏对段百般宠爱,一心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于是就不停地在其夫君郑武公身边吹枕头风,结果没有奏效,郑武公最后还是立长子“寤生”为国君,即郑庄公。

  这让武姜夫人心里十分不爽!于是就总给庄公添堵,时不时找庄公给小儿子段要这要那:先是要了重要的京邑城封给段,然后又给段要军队车马,继而又把京邑周边的地盘也给霸占去了。

  郑庄公本来不想答应这些不合理要求,但是耐不住母亲武姜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威胁,只好妥协再妥协。

  武姜夫人怂恿段暗中训练兵马,加固城池,还和段约好,等庄公出去的时候,武姜夫人给段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把庄公赶下台,段取而代之成为国君。

  母子俩辛辛苦苦计划筹备了二十年,怎料庄公早已查知母子俩的行动心思,只是一直隐忍不发, 装聋作哑。手下大臣可急了,劝说庄公赶紧采取措施把段给除了,以绝后患。

  郑庄公却不着急,对大臣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等探知段决定起兵叛乱的确切消息后,郑庄公果断出手,一举粉碎了段和武姜夫人的阴谋,段兵败逃到了共城。

image.png  

  庄公对母亲武姜夫人如此帮段夺位十分痛恨,发了狠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说今生不想再见到母亲。之后把武姜迁居颖地,从此不闻不问。

  大约一年后,在大臣颍考叔的劝谏下,庄公悔悟,想见母亲,于是颍考叔出了一个好主意:挖个隧道,等见了泉水就可以让庄公母子在隧道内相见了。

  庄公立刻点赞:好主意!马上照做!于是上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桥段:母子俩在隧道内“黄泉”相见了,而且俩人还振振有词儿:“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写到此,照鉴忍不住要发表意见了:虚!太虚!还其乐融融!乐什么呢?

  问庄公:你若有孝心,就不该把母亲最疼爱的小儿子段给赶到共城;若有孝心就不该把母亲迁居颖地不闻不问。“遂为母子如初”也很令人疑惑:从出生母亲武姜就不喜欢寤生,而且多年来都是帮弟弟算计庄公,难道母子之“初”就有感情吗!

  问武姜:还有脸说“其乐也洩洩”吗?因为纵容宠溺把小儿子段的前途都给葬送了,还弄得自己一个堂堂太后被迁到外地受冷落,这足以悔恨一辈子,有何可乐?何况原本就没喜欢过庄公,可能就此与庄公母子亲厚吗?

  结论:“黄泉见母”不过是郑庄公表演的一场戏罢了,不是因为“孝”,也不是因为思念母亲真心悔过,而是为了平息国内外臣民对他“不孝”的舆论谴责,是为了他君主的威信,为了君位的稳固,此事足见郑庄公城府之深,也足见其颇有谋略,遇事能不动声色运筹帷幄,因此才能成为“春秋小霸”。

image.png  

  题外:在河南长葛市北边的牛脾山,中间有一断壑处,这里就是郑庄公”黄泉见母”的地方。直到60年代,这里还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掘地见母处”。

  一切事皆人事,祸皆人祸,福亦皆人福。

  做母亲的偏心导致了两个儿子之间的争端,这是人祸。

  母子最后能在“黄泉”相见,这是人福。

  之所以会成为人祸或人福,都是人对自己心愿的过分执着。

  心愿有好有坏,不过从自己的角度都是好且正确的心愿。

  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顾大局,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心愿得成,哪怕一分的.利需要十倍百倍他人或集体的害还获得,也竟取不犹。

  如果这些人能适当的管理下自己的心愿或者考虑下大局或他人感受,那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作为管理者,管理好这些人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很小的小心思,或可能成为崩溃大厦的原因。

  感谢那些为大局着想,为他人考虑,而心甘情愿、主动牺牲自己心愿的人。

  准确判断心愿是否应该坚持挺难的,所以不要责难那些坚持自己心愿的人。因为有些看似为了顾全大局,考虑他人而放弃的心愿,有可能是值得坚持的心愿。

  另外,能坚持自己心愿,需要大毅力,大勇气!

  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2

  黄泉认母的主人公是号称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郑庄公。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郑庄公,小儿子名段。

  郑庄公出生时,母亲难产,郑庄公是先出脚后出头,这在古时候是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所以母亲一直不喜欢郑庄公,为其取名寤生,也就是逆生的意思。

  郑庄公出生后,母亲命人将他丢弃,但父亲不舍,又担心孩子成长过程中遭人议论,所以将知道逆生事情的人全部灭口。小儿子段出生时是顺生的,所以武姜很喜欢小儿子。

  周朝初期,天子将他的兄弟和功臣们分封到各诸侯国,诸侯们定期向天子朝见进贡,天子也靠着诸侯国的势力维持王朝的统治。

  这种制度称为“宗法分封制”,西周末年周幽王死后,春秋时期开始,平王东迁,郑国因护驾有功,郑武公成为王室重臣。

  古代长幼有序,郑武公将君位传于大儿子寤生,即郑庄公,但他母亲武姜却偏袒于小儿子段,于是母子兄弟之间一场权利与孝义的争斗开始了。

  郑庄公继位后,母亲盘算着帮小儿子夺君位。她先是替小儿子请求京都作为封地。这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

  当时的规定是大的都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京城不符合规定,可是郑庄公不顾大臣的'反对,同意了母亲的请求。受封京城的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命于庄公也听命于他自己。此时有大臣建议庄公除掉段,可是庄公没有同意。后来直到段真的起兵造反的时候庄公才派兵平定了叛乱。

  叛乱平定之后庄公知道了,原来母亲答应和段里应外合,为他通风报信。郑庄公终于难忍悲痛之情,将母亲迁到颖城居住,并且对她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image.png  

  平叛之后,寤生大张旗鼓的烹羊设宴犒劳功臣颖考叔、子都等人。

  颖考叔赴宴时带了一只猫头鹰,席间,颖考叔说,该吃猫头鹰啊!寤生不解,问为什么?

  颖考叔说,这种鸟幼时靠妈妈不辞辛苦的为它捕食,长大后,却反过来啄食它的妈妈,难道这鸟不该吃吗?

  吃饭前,颖考叔先打包了一些肉食,并解释说家有老母,自幼家贫,只能吃些野味,今天有好吃的了。

  但老母亲现在家还没有吃饭,所以带些回家让她老人家吃。寤生做痛苦状,说,你真是个孝子!颖考叔趁机又说,你可知道你名字的来历?

  寤生说不知,颖考叔说,寤生乃忤逆,大不吉利之意,随将出生时的实情告知寤生。这时,寤生恍然大悟,理解了母亲的所作所为。萌发了想接母亲回家之意。

  但君王是要面子的,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要负责任,所以颖考叔有出主意,派人在黄土山下的隧洞里挖了一道泉,取名为:黄泉。

  为要寤生找到一个既不失孝道又不坏信道的好办法与其母相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黄泉认母”的故事。

  东周列国春秋篇黄泉认母3

  《东周列国志》个人经典读后感【篇1】

  读史明理,读史明智。暑假刚刚开始,我阅读了《东周列国志》,品味历史,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这本书讲的是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时期,诸侯列国之间各自为战,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令我感动不已,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

  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亲人犯了错误,应该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除了亲情感悟,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大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情怀,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有人强过自己,谦虚举荐,能者居之,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幸福。

  在过去了将近两千多年的《东周列国志》里,我不仅读懂了亲情的力量和仁义的光芒,还从许多的历史,故事里明白了勤奋刻苦学习和工作的道理。

image.png  

  《东周列国志》个人经典读后感【篇2】

  三国虽然有趣,但过于短暂;秦朝虽然勇敢,但过于残暴;明朝虽然战无不胜,但过于无能;只有东周呆若木鸡才是给人带来无穷情趣。那些惊险的`宫廷斗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场面宏大的战争,各国国君贤纳的感人故事,全面体会了东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东周历史的记载,离不开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冯梦龙良苦用心地将纷繁芜杂的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事情。

  第一个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后,周王朝国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强盛的诸侯各国们。映入脑海的是“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他们使中国国力突飞猛进,无论是军事、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都占据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东周列国志》,如: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等。

  《东周列国志》最大的意义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后一回——三十回统一六国上说:二世残暴,不得人心,虽兵甲数十万,但义兵志也,次发反击大战,敌朝灭。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理,解决疑难,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论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做人的智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