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摄情志
情志指人的情绪、情感。传统医学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变化乃是人之常情,是本能的反应,情志正常表达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情绪过激,过于持久,就会导致体内气血紊乱,五脏功能受损。中医认为,过悲伤肺,大怒则形气绝。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总是比较忧伤,时间久了加重了病情;《三国演义》中周瑜虽年轻有才干,但却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被诸葛亮用计气死了。在临床诊疗中,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情志失调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20xx年,江苏省对4000多名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长寿原因进行了调查和探究。调查显示,江苏百岁老人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都比一般人高,当问及“是否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这一项时,仅5.8%的老人回答否。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活和工作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苦恼,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不管你身居何处,都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如意的时候不忘乎所以,不如意的时候从容面对,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合理饮食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变成了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如果饮食习惯也不好,晚饭吃得晚、吃得饱,而运动量又在不断减少,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肥胖和亚健康。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样吃得更为健康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合理饮食就是要合理地搭配食物,注意饮食宜忌,以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让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注重饮食,不少医学家也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总结起来有三大原则:一是谨和五味,不能偏嗜某种味道;二是吃饭要定时定量,晚饭不可过饱;三是要固护脾胃。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对起居的要求,“常”即常度,是指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起居规律应与一天之中昼夜晨昏的变化相一致,并随着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规律进行调整。古代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随着现代人夜生活越来越丰富,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并不认为熬夜会危害自己的健康,以为只要第二天晚起一会儿补回来就行了。事实上,长期熬夜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是活动的,晚上就应该好好休息,生命有规律才能精神饱满、健康长寿。
运动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就记载了44个人物的运动场景,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强身健体之术流传至今。《吕氏春秋》中明确指明了运动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打比方,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人适度运动,气血才能运行通畅,身体才会健康,如果不运动则气血的流动就会有阻碍,有损于健康。
有人说,最好的运动是劳力,有人说最好的运动是快走,有人说最好的运动是练习书法……关于具体运动方式,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动到“形劳而不倦”的程度就可以了。
中医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是对生命活动各个环节的综合调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调养方法,包括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畅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药物等诸方面内容。
保健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要坚持下去,对身体必有好处。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多大,而是坚持,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