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前辈M医师是一位专业心理医师及讲师,出于对自己所学所事专业的热诚与喜爱,他在养育自己的一对宝贝双胞胎儿子时,有计划的采用了两种略有不同抚养方法:双胞胎中的老大在其婴儿阶段接受的是规律的科学喂养,老二则是完全配合婴儿自身的需求反应来喂养(提醒: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模仿);在孩子进入幼儿阶段的观察中,M医师相当明确的报告了两个孩子行为方式上的不同,老大遇事表现更独立,行为表达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老二遇到问题则更喜欢向家长求助,比较爱哭粘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同一个家庭、同一对父母,连生命最初形成地——子宫,也是同一个,可仅是婴儿期喂养方式的不同,就能令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现差别!自古民间的俚语俗话就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前面的“龙”与“凤”可以理解为纯是生理基因上的遗传,而后半句“老鼠会打洞”却是一种行为方式上的习得。
走出M医师的小家,倾听我们整个社会大家的声音,不难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会有这一样句话:“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用科学育儿的理论思想深一步解释这句话,就是:父母是何种的行为模式,孩子就会有何种与父母相应的行为模式。
莫要小瞧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每个来到世间的新生命,最初都只是一张白纸,纸上会是一幅美丽的画,还是一篇字迹工整的华文,这全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是开始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肯定离不开父母日常生活习惯形成的各种引导。一旦某一日,作为家长的你在不满意白纸上的内容时,不妨先请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有哪些忽略的“坏习惯”!
培养孩子好习惯,家长要改掉的“坏习惯”
萌萌孩童学起步,摇摇晃晃牵人心,孜孜不倦惹人爱!学步对孩子而言是人生跨出的第一大步,如果因为怕孩子会摔,会疼,一直扶着护着,看似是爱实则害。相信这个道理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已明白,而且在生活中已经能做到很好放手,让孩子们去是经历这个人生第一步的过程。不过,进入到生活中其它方方面面孩子的第一次或努力尝试中时,家长的“坏习惯”又难免会跑出来了。例如,嫌孩子自己动作慢,代穿衣服代穿鞋;又如,怕孩子自己吃饭不稳当,一路喂饭喂菜,大龄儿童了,还是剔骨挑肉的喂食。因为家长怕这怕那,嫌慢嫌差,有意无意还是把许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包办了下来,把很多需要尝试的过程给简化了,不经意中就让孩子失去一次自理的机会,多增一份依赖,减去一份自信与独立。
家长可以这样改:
-生活中少一些代劳: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家长就应合理放开手,让他们/她们自己来。比如:早上起来,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先不要计较穿得是否完全妥当,等他穿好后再帮助整理;吃饭让孩子自己吃,哪怕饭粒掉一地,也不要责怪或怕打扫起来麻烦而代劳,这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教育和指导要到位:要反复耐心地教育,不能仅限于指错或建议,更重要能实际给到孩子一个他/她能做到做好的方向。要知道小孩子忘性快,需要通过反复和深动形象的教育来强化记忆和理解。
-家庭育一定要统一口径和步调,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家里有“派别”,尤其是家中有上一辈老人在的情况下,父母更要把握教育与沟通的方法,不要让孩子将长辈们当成万年靠山,防止上一代给予过多的代劳和纵容。
-生活好习惯可以从兴趣入手,以游戏的方式来吸引,不要强求。如:孩子刷牙,就可以用果味儿童牙膏,可爱牙刷,或看家长嘴上长出白胡子的刷牙桥段,来让孩子从怕或不喜欢刷牙到吵着要拿牙刷来刷牙,从而渐渐养成了每天刷牙的好习惯。
-一个好的行为,到转变成一个好的习惯,不能缺少家长合理及时的反馈与肯定。面对尝试和起步中的孩子们,家长要多容许孩子们的“拙”,少一些指责,多一点到位的肯定,多帮助启发。例如:小孩子洗脸洗脚不小心把水泼洒出来时,不是大声去责怪,而是教导他/她如何洗。孩子们是聪明的,会自己琢磨如何一次比一次好。只要我们家长多指导,少插手,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干,相信他会越干越好。
-学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成人的标准,但是请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她们。作为父母,请将这种欣赏的眼神,鼓励的行动变成一种习惯,让孩子在父母的好习惯中积极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代表的是未来,他们/她们终须独立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独立去面对人生诸多的问题。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未来的一切,但能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好习惯中,为孩子培养起良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