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故事

时间:2024-02-15 09:33:32 美文 我要投稿

司空见惯故事1

  [成语拼音] sī kōng jiàn guàn

司空见惯故事

  [成语解释]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典故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司空见惯故事2

  形容经常看到的事物,已经不足为奇了司空:古代官名,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惯:原指习惯了,现在意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故事源自唐代刘禹锡。

  成语出处和典故

  司空,古代官名,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故事介绍

  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所以不觉得奇怪了。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据相关文史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形成了《草庐对》,即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故事源自三国刘备和诸葛亮。

  成语出处和典故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介绍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司空见惯故事3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荣《本事诗·情感》,又见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

  刘禹锡,字梦得,唐时中山(今河北定县漂水的“中山”)人。他考上几进士,后来又考仁博学宏词科,做官一直做到集贤殿学士,他写的文章深刻,诗文流传至今。当时大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都是他的朋友。

  他到苏州做刺史的时候,当地有一个贵族叫做李司空的,因为仰慕他的才学,请他到家里去喝酒,并且把家里的歌姬都叫出来当场表演歌舞,又一个个地轮流给他敬酒。刘禹锡看着优美的.舞姿,听着美妙的歌声,喝着芳郁的美酒,心里非常高兴,就马上写了一首诗,描绘当时的动人景象,并表达了自己沉醉的感情。那首诗为:

  “高髻(ji)云鬟(huan)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被这首诗的后两句所感动,当即挑选了两个长得最美、唱得最好的歌姬送给刘禹锡。当时的人都把这件事当做新鲜有趣的故事,互相传说。

  后来人们就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某种事物见得次数特别多,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故事4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

  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

  到了晚年,刘禹锡回到了京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还有一个诗人,名叫李绅。李绅做过司空,十分富有,喜欢讲排场。他对刘禹锡的.诗名仰慕已久,当刘禹锡回京时,就把刘禹锡请到家里来,摆了丰盛的酒席招待他。酒过三巡,李绅又叫来歌女演唱助兴,并让她们为刘禹锡殷勤敬酒。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刘禹锡想起自己命运的坎坷,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第一句描写歌女的装束,第二句写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说司空李绅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第四句抒发自己的凄凉感受。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缩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故事5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之一。

  刘禹锡中进士后,曾在京都做过监察御史,但因政治革新失败,使他在官场中屡次起落,最后终于被贬做苏州刺史。

  当刘禹锡从苏州返回京时,司空李绅因为仰慕刘禹锡的`大名,就设下盛宴款待刘禹锡。

  斛筹交错,杯盏留连,喝至高兴处,李绅命人召来几位出色的歌妓,婉转弹唱,清音绕梁。

  众人借此助兴,更是畅快之至。

  酒席间,刘禹锡忽有所悟,诗兴大发,当即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髤髤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刘禹锡巧借眼前之景一抒胸怀。

司空见惯故事6

  司空见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ī kōng jiàn guàn,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成语】:司空见惯

  【拼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解释】: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用错,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得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得很偶然,但又是常常可能发生或见到的,这时用这个成语就比较恰当。比方大都市街道上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又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撞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个字就恰当了。

司空见惯故事7

  【汉字书写】:司空见惯

  【汉语注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刘(禹锡)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因见惯而不奇;常与“不足为奇”连用。

  【司空见惯的意思】:司空:古代一种官名。司空经常看到,不足为奇。指某种事情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的近义词】:屡见不鲜、见怪不怪、数不见鲜、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家常便饭、无独有偶、层出不穷;

  【司空见惯的反义词】:绝无仅有、鲜为人知、盖世无双、少见多怪、千载难逢、闻所未闻;

  【司空见惯的'故事】

  唐朝时期,刘禹锡和李绅,都是唐代的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李绅做过“司空”的官职,刘禹锡做过苏州刺史。他们两人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情谊很深。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着霓裳羽衣以歌舞劝酒。酒过三巡,刘禹锡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首。诗中写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见惯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安公子是前度刘郎,何小姐是司空见惯,倒也用不着十分羞涩,便举案齐眉,同吃了一顿饭。”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张扬《第二次握手》:“这种场景在她来说虽早已司空见惯,然而,这是一朵在中华民族的广阔的土地上首次升起的蘑菇云。”

  【司空见惯造句】

  这种乐此不疲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才气无双的英雄,我行我素按自己方式行事的人越来越司空见惯。

  周围的人对他得意忘形地在闹市区附近招摇过市全部都无动于衷,看来这种场面是司空见惯的。

司空见惯故事8

  隋文帝开皇年间,隋军打算大举伐陈。当时隋国的将领贺若弼,擅长谋略,便布下了几个阵势,计划先从广陵引兵渡长江。

  贺若弼首先安排人把军中的老马卖掉,再用这笔钱买入大量船只,密藏起来。接着,又购买五六十艘破船,停泊在河边,让陈朝的人误以为隋国并没有充裕的船备。

  贺若弼又下了一道命令,要看守江边的营队换防时,先聚集于广陵,并且还要遍地插满旗帜、大设营幕。陈朝的人看到了,误以为隋军即将大举入侵,于是立刻准备了大队人马前往御敌。后来陈朝密探自隋营归来,说明了这阵势只是隋军驻江边的`队伍换防,并非出兵。陈朝将领听了,便卸下了心防。几次之后,陈朝对隋国营队轮换戍防时,大军阵势的变动已经习以为常,也就不再特别设军防备。

  除此之外,贺若弼又安排士兵们,经常沿着江边打猎,故意制造人马喧腾的假象,让陈军以为隋军不是在练兵,让他们疏于警戒。

  等到时机成熟了,贺若弼真正统领隋国大军渡江时,陈军营队的士兵们依然毫无警觉,饮酒取乐。就这样,隋军无须耗费一兵一卒,便轻松地一举过江,直逼陈营。

  有一句话说 “人是惯性的动物 ”。惯性,就好比地球每天自转,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却一点都察觉不出来。个人在生活上的惯性,如果因习以为常而浑然不觉,便犹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或者是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了。

  贺若弼善于掌握人性的弱点,因此略施小计,使敌军渐渐失去了警备,便能轻松地达到目的。而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居安仍须思危,才能永保国家、人民的安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