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的人生
父亲与儿子做游戏:10分钟代表一个人的一生,在这10分钟里,每人各翻一本书,从里面找“黄金”这个词,谁找得多谁就赢……
计时开始!
儿子双目圆睁,父亲逐页寻找。房间里很安静,只听见刷刷的翻书声。
“找到一个!”一分钟后儿子兴奋地叫道。
“我也找到一个。”父亲叫道。电子表上的数字不紧不慢地跳着。
5分钟后儿子蹦起来:“第3个找到了!”父亲慌了:“我这里的‘黄金’为啥这么少呢?”
儿子得意地说:“你不会找嘛!要细心!”
电子表上的数字跳得好像更快了。
“第2个!”父亲说。“第4个!”儿子盖过父亲的声音。
到了第8分钟,儿子又一连找到3个“黄金”。最后他一共找到10个,父亲只找到4个。
“爸,你输了。”儿子说。父亲点点头:“我承认我输了。可是就这么完了吗?”
“还要干什么?”儿子问。“如何使用黄金,你想了吗?”父亲问。儿子考虑片刻说:“我要买一大堆巧克力、玩具,买一辆真正的赛车,还要去埃及看金字塔……”
父亲指指电子表:9分10秒。
儿子问:“又怎么了?”父亲笑道:“你那些愿望都不现实。你已经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赛车开不动,金字塔也看不成了。你看,说着说着9分40秒了,10分钟的一生很快就要结束了。”
儿子呆呆地望着父亲。
父亲说:“为了寻找黄金,你花去了大半生的时间,却难以享用它。其实黄金并不宝贵,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它是每个人的终极资源。”
一个苹果两种人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就学会了说谎。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她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这个分苹果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教育我们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习惯成就人生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一起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实在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偌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愉快地坚持着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成功是一种习惯。并不是非得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获得成功。从小事做起,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直到让做好小事成为你良好的习惯,你便具备了成功者的品质。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学会的一项课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分化时,我们便会看到习惯在其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建议教师在起始年级学生刚刚入校时,应该将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第一学期学生工作的重点。磨刀不误砍柴功,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好习惯便能够成就人,而同样的一个小小的恶习足以让人坠入深渊。
人生没有不可能
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一九五四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他之能创造这项佳绩,一来得归功于体能上的苦练,二来是得力于精神上的突破。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四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谁也没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纪录,却给其他的运动员带来无比的影响,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打破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的纪录,可是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三十七个人进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更高达三百人之多。
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了其他人一个新的依据,大家所认为的“不可能”实际上是可能的。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
打破信念障碍——在学生们都很努力但是却无法取得明显进展的时候,教师可集中力量帮助其中一名学生取得突破。一个人的突破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往往无法顾及到全体,班级里总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会有一些不上进的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更广大的是中间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学生。这批学生有向上的愿望,但离那些班级里的顶尖高手有较多距离,无法望其项背。反而若是他们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大家必将群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师的工作便可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
不要让人生兜圈子
新加坡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
当记者时,笔是随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
一回,托一位同事为我买圆珠笔,再三再四地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干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我,天哪,我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的。
责他、怪他,他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两个词: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的买。
言之成理,我哑口无言。
当时,我如果言简意赅地说:“请为我买12支笔,要蓝色。”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
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无谓的圈子。
有一些教师总是对学生说,你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却从来不告诉学生,他应该怎么做。
换一种思路,把指责改为指导,把批评改为鼓励,我们的工作会简洁高效的多。
【教给入学宝宝的5个人生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该怎样教给宝宝些性别知识04-18
宝宝睡前小故事03-30
宝宝睡前故事大全03-31
宝宝睡前的故事大全04-04
宝宝胎教故事:兔子新娘08-18
小王子教给我们的道理04-30
宝宝睡前故事4~6岁03-31
宝宝胎教故事:《黛翎公主》08-18
宝宝胎教故事:《黑熊换鸡蛋》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