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作文

时间:2024-08-18 16:56:20 家庭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艺术作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中国艺术作文

中国艺术作文 篇1

  文化,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知识,文明,却都忘记了,文化也是经济建筑习俗,也是音乐美绘文字,当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科技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消亡。

  琴棋书画,乃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它们不仅是古代的娱乐,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一种素质的代表。古筝,二胡,古琴,琵琶,可谓中华民族乐器的始祖。清脆悦耳,淡雅清闲乃是中华乐器所奏之乐的特点,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清闲的意境让人向往。可几千年后的今天,所谓的`流行音乐比比皆是,聒噪刺耳被说成时尚,震耳欲聋被当成潮流;锅碗瓢盆都能敲出的声音换种形式让人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境界……

  中华乐器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象棋,中国象棋是我国自行创立的一种游戏,可以说是古代人民少有的游戏之一。可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各种玩具满大街地卖,中国象棋却只有老年人还在传承……

  中国棋艺在消亡,中国文化在消逝!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乃是中华民族从古到近代奇妙的字体。中华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本子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字帖上优美的字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涵养,可几千年后的今天,电脑成了人类的代笔,敲击几下键盘,字便出现在荧屏上。因此,人们所写的字再也不那么优美,那么鲜活。同时,由于同音字的缘故,书本上常常出现不少的错别字……

  中华书法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画,一笔笔勾勒出中华的大好河山,一点点描绘出中华的美丽乡间。包含万色的墨绘出清新素雅的画,哪怕只是随意地点上几笔,也给人一种淡雅安然的感觉。可几千年后的今天,线描,油画走进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小孩都能画出的杂乱无章的画被称之为抽象……

  中华美绘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中华的艺术文化,是炎黄子孙生活的逸致;是中华儿女生活的娱乐、是中华艺术让古人在百忙之中能抽出一空享受,让古人知道怎么享受;是中华艺术让我们今天能有一丝清雅。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局限了,已经在消逝了!

  中华文化在消逝,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样文化,或许明天,它们便不在了。

中国艺术作文 篇2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虽不像楷书那样端端正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潦草草,但却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人称“八分楷书”。

  行书不是哪个人单独创造的,其实它也同其它字体一样出自于群众书写者。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直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才盛行起来。

  行书,简而言之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些细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方便的字体,故而于楷书相间流行。因它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一些草书的特点,来简化楷书的笔画。总体来说,它比楷书要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容易辨认。比如“话”的“言字旁”,原楷书繁体字为七画,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的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灵活,用笔活泼。

  行书中最著名的就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卧虎龙阙”来形容其字的雄强俊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则是唐代颜真卿的《祭征稿》,其字写得劲挺奔发。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古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当然了,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等都非常擅长写行书,他们有不少作品传世。

  王羲之的《兰亭序》最受人欢迎,它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通篇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又有艺术匠心,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却统一的效果。《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写行书,就需要大小相兼,也就是每个字大小不同,不过也不可以过分的大、小。而且每个字、每个笔画之间都存在着连带关系,既有实连,又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当然了,写行书还是得收放结合,一般长为放,短为收;回峰为收,侧峰为放。但也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收下放。

  一篇好的行书,布局也是必须注意的。要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却没那么潦草。

  行书具有紧贴其它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的《书谱》中说道:“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方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

  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我无限钟情于行书的魅力与独特。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行书的变化多端,或挺拔如峰,或如龙蛇盘绕,或浩瀚如海......

  行书,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它方便了我们的书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书的美,行书的变,行书的趣,行书的奇,让我们大饱眼福,它用它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流畅活泼向我们证明了“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艺术作文 篇3

  中国的剪纸术源远流长。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让人啧啧赞叹。

  你瞧这幅剪纸: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归去。这让我不由得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两个牧童——小王和大庄。每天早晨,他们都要去放牛,直到傍晚才回家。他们和老牛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天,两个牧童还是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去放牛了。他们带着老牛来到了一片开阔的青草地上。老牛啃食着青草。两个牧童则在一旁读书。

  这时,危险悄悄降临了。突然,一头猛虎向两个牧童扑去,牧童却浑然不知。老牛大叫一声,两个牧童这才反应过来。他们撒腿就跑。老虎在后面穷追不舍。

  他们跑呀跑,来到了河边,但是河水汹涌,他们过不去。两个牧童急得团团转。这时,老牛走了过来,对他们说:“小王、大庄,你们俩骑在我的背上,让我带着你们跳过去。”两个牧童迅速爬上牛背,老牛使出浑身解数,纵身一跃,他们一起过了河。老虎在河的另一边,气得大声咆哮。两个牧童见脱离了险境,如释重负。

  两个牧童对老牛说:“谢谢你呀,老牛!要是没有你,我们现在恐怕已经在老虎的肚子里了!”

  “没关系,这是应该的。”老牛说,“我们都是好朋友!”

  太阳已经偏西,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归去了。晚风吹拂着他们,还有一支短笛在风中微微作响……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的剪纸艺术竟是那么的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让我如此陶醉!我爱剪纸!

中国艺术作文 篇4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xx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更多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之存在与学术的尴尬与痛苦。从“农耕文化”与“巫”开始研究中华艺术思维的起因,应是学术研究之正途。然而,中华艺术思维的“第一因”,又不是“农耕文化”与“巫”,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漫长的为我们所难以把握的关于“艺术思维”的“前史”。尽管如此,《中国艺术思维史》一书对中国艺术思维的缘起、发展、流变,还是做了一次可贵的学术梳理与探索。

中国艺术作文 篇5

  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发压岁钱吗?不知道的就随我来看看。

  在一回过年,外婆和舅舅要发压岁钱给妹妹,妹妹以为这是过年达人给的礼物。收不收都没关系,所以就不收,我就问舅舅为什么要收压岁钱?

  舅舅说:“在很久就以前,民间有一种怪物叫‘岁’,‘岁’每年的大年三十夜晚都回来和小孩玩,如果‘岁’高兴的话就只会让小孩生一场病,如果‘岁’不高兴 的话就会让小孩死亡。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所以这对夫妇非常爱护这个孩子,大年三十的这天夜晚,这对夫妇怕‘岁’来伤害这个孩子,就一直守在孩子身旁,到了深夜,夫妇也累了,就拿着几枚铜钱给孩子玩,夫妇就睡着了,到了第二天早晨,这对夫妇醒了,他们一看,以为‘岁’没来过,后来才得知,‘岁’已经来过了,在当天晚上,这对夫妇睡后,‘岁’就来了,‘岁’看到小孩手中的铜钱后,便见钱眼开,不再逗小孩玩,拿着钱走了。到了后来,发压岁钱给小孩辟邪成了民间习俗。”

  我和妹妹听了这个故事后,妹妹赶忙收下压岁钱生怕‘岁’来找她,而我则知道了压岁钱的'来历。

  你们知道了压岁钱的来历了吗?

【中国艺术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中国艺术作文07-21

中国艺术作文[精选]04-30

中国艺术作文02-29

中国艺术作文(精品)04-16

(合集)中国艺术作文05-21

(荐)中国艺术作文07-08

[推荐]中国艺术作文06-11

中国艺术作文【优秀】06-07

中国艺术作文【实用】05-14

(精华)中国艺术作文05-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