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

时间:2024-01-18 21:09:46 家庭 我要投稿

  

  中国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1

  受教育不是问题,问题是不反思、所受的教育。能反思的人是不会被洗脑的,只可惜中国的教育常常有意毁坏人的反思能力。

  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顺民教育,顺民只会顺向思维,因此,中国人的逆向思维能力普遍偏弱。而逆向思维以及基于此建立起来的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也许才是国人无法获得诺奖的真正原因。

image.png  

  并非国人智商天生不好,不信你看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杨振宁、朱棣文、崔琦他们都是在国外补上了逆向思维这一课。

  而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传统的继承恰恰是中国教育的长处,只要我们的教育扭转了这个错误,今后国内的学者即使不出国获得诺奖也同样大有希望。

  顺便说明一下下:反思不是反对,尤其不是未加思索的'反对。而是反复思考的意思,正如孔教授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的意思是说,所谓创新就是学习传统的并且反复思考。

  中国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2

  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也是对世界科学发展最有推动意义的科学奖项。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只有两位获得过此奖项,一位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奖发放至今,已有几十年,获得此荣誉的科学家也有上千位了,仅美国获得此奖的就有400 人。但是在我国,获得此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尤其是我们的名校,获得此奖的科学家更是没有。我们的'教育为国家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那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如此之少呢?多少年来,我们也在寻找答案。

  近日,美国哈佛一位教授在演讲中讲到,中国人之所以得不到诺奖,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他说:为什么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么难?难道是中国人小时候不努力吗?还是说小时候学习太少了。

image.png  

  在研究了很多数据之后,如今我可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了,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孩子从小可以玩耍,自由自在的玩到18岁,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他们就自发性的努力学习做事。

  中国的根本原因是走了相反的路,在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家长不允许玩,该读书的时候他们已经厌倦整天读书了,你可以注意到,那些中国重点中学的孩子们,一下课就被父母送去辅导班。

  所以为什么中国大学生普遍都不爱学习,是因为当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已经写了太多的作业,导致他们严重睡眠不足,86%以上都是近视认群,长大自然适得其反不再喜欢学习了。

  中国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3

  “现在我成了死神,诸界的毁灭者。”这是电影《奥本海默》中的一句台词,其由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操刀。

  《星际穿越》《信条》《敦刻尔克》均是诺兰的代表作,他也曾多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在《奥本海默》中,诺兰让合作多年的爱尔兰演员基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饰演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事实上,在初中历史教课书上很多中国人就曾间接了解过奥本海默:那两枚投向日本广岛和日本长崎的、促使二战得以结束的原子弹,正是由奥本海默担任科学主任的“曼哈顿计划”取得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担任中信出版图书《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的审校专家。方在庆表示:“奥本海默之所以能成为‘曼哈顿计划’的主导者,与他的科学成就、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以及自身独特的品质有着直接关系。”以至于让负责遴选“曼哈顿计划”牵头人的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理查德·格罗福斯(Leslie Richard Groves),甘心忽略掉奥本海默的“美共倾向”。

image.png  

  奥本海默一生中有过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绝大多数是在青壮年时期取得的。1927年,奥本海默只有23岁。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奥本海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由奥本海默和导师马克思·玻恩(Max Born)共同提出的近似方法:玻恩-奥本海默近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又称绝热近似),这一方法至今仍在使用。这一近似简化了的分子系统的量子力学计算,使其更加容易理解。它是量子化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该领域产生了持久影响。

  从欧洲回到美国后,奥本海默在理论天文学、核物理、光谱学等多个领域都建树良多。20 世纪 30 年代末,奥本海默开始对天体物理学感兴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1938年,他和学生乔治沃尔科夫(George Volkoff)发表《论大质量中子星核》,预测了中子星的存在,证明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后由大质量恒星残余物形成的密度惊人的天体。

  他们的计算为理解中子星的物理特性,比如极端密度和引力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1939 年,奥本海默完成了个人最重要的成果。

  当年,他和学生哈特兰斯奈德(Hartland Snyder)发表了《论持续不断的引力相吸》。这篇论文从理论上预测了“黑洞”存在的可能性。

  但在当时尚未出现“黑洞”一词,而电影里将行星塌缩叫作“黑洞”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直到 1967 年,在奥本海默死后才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首次提出“黑洞”一词。

【中国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相关文章:

男人得不到女人的心理05-07

梦见匹诺曹11-01

诺字起名的含义08-11

爱情里得不到重视的星座11-13

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结局09-17

[优]梦见匹诺曹11-13

诺丽果的功效与作用01-07

诺丽果的功效与作用(经典)01-10

怎样预防诺如病毒09-25

男人只会尊重他得不到的女人04-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