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祭拜礼仪1
祭祀是中国礼仪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者是对先人的缅怀还有就是为了祈求降福免灾。
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
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
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
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
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
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4.祭社稷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
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二为一了。
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
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
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
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迫排列下去。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
大夫三庙,士一庙。
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俊”(jù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
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赠给参加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
6.九拜古代行礼有“九拜”。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当然,祭祀时并不是“九拜”并用。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
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
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
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
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
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
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祀前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
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
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
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王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
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祭祀后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
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
,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
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
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至圣先师为大,散斋叁日致斋二日。
其馀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若书院学堂开馆,拜师收徒结拜之礼,一日可也。
礼,散斋在家,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致斋在斋宫。
今不能别,但致斋日当更严格。
1、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
2、不参与丧事。
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
3、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
4、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
5、克制食色之思。
不聼音乐。
6、叁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
7、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
8、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
9、若一时不能习惯(如烟瘾太大),可於散斋日递减,致斋日遵行,行礼前日必恪守。
民间推荐献官、执事用玄端、深衣,舞乐生用深衣或襴衫,观礼者汉服。
盖深衣,礼服之微者,行礼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
明礼舞乐生虽用红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为正,则深衣行礼舞雩,未悖明制。
玄端周制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复兴,嘉靖年间为品官所用,明末则放任民间,成为儒服。
中国古代文化祭祀礼仪上中国祭拜网看看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
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
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
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
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
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
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
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
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
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
(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
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
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
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
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
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
“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
“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
“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
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
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
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
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
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
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
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
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
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
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
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
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
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
(4)藉或作“籍”、“藉”。
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
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
藉田在春天举行。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
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
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
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
(《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
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
(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
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
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
传统祭拜礼仪2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人传统的礼仪习俗
1、树中秋
在中国,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2、扎灯笼
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我们小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的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 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3、耍禄仔
“耍禄仔” 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4、拜月光
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芋头讲究“母子相连”(在盘的中央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拜月光后合家围坐,分享各种贡品,外加炒田螺等,畅叙天伦,直到深夜。
5、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美食有故事
芋头
中国有个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辟邪消灾。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莲藕
中秋食藕,寄团圆之意。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寓意让团圆家宴从这次的甜蜜开始。
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
菱角
老人说,中秋节吃菱角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也可以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
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田螺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
中国人传统过年的礼仪习俗
“贴春联、挂年华、换桃符”都是春节前必不可少的习俗,下面,小每为大家讲一下贴福字要注意哪些事宜~
贴福字的讲究是老祖先们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该贴到什么位置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出来,绝对不是哪个人随便一说。“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字”,根据“福字”的大小,该贴在什么地方一定要记住。“
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做“福入厅堂”,但一家只能贴一个,如果贴多了,叫做“重蹈覆辙”不吉利;
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贴一个,须座东面西,象征“福如东海”;
门福必须是正福,门外贴“倒福”会让一家有一种流年不顺的感觉,所以门福必须要正福。另外还有抬头福,旺财福等都要各归其类。
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应该在三十的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且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传统祭拜礼仪】相关文章:
祭拜文化礼仪知识11-04
梦见祭拜11-12
梦见烧香祭拜11-07
梦见祭拜灶神11-09
孕妇梦见祭拜11-07
祭拜祖先的禁忌06-01
梦见上香祭拜12-13
梦见圣坛祭拜12-15
梦见祭拜死人烧香11-12
为什么祭拜祖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