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时间:2023-11-08 23:09:59 家庭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image.png  

  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image.png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2,以和为贵的思想;3,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二点,孝道。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中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当年的孟子提出了五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

  正是在此基础上,到了汉代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三纲五常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孝”。

  忠和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个季康子咨询自己的老师孔夫子治国之道,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他:“孝慈则忠。

  ”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只要这个人做到了孝道,那对于国家就一定是忠诚的,由此可见忠和孝的联系非常地紧密。

  所以在中国文化历史当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image.png  

  《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礼,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image.png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中国传统礼仪“东道主”的由来在各种活动或比赛的报道中我们常会听到“东道主”这个词,“东道主”这个词是由何而来呢?“东道主”这个词最早是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公元630年,晋国和秦国的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

  郑文公向老臣烛之武求救。

  烛之武思考了很久,决定身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解围。

  当夜,烛之武在天黑时叫人用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自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虽然这次联军包围郑国,但他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

  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

  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难以做到,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

  ”秦穆公听了,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

  烛之武进一步说到:“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们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做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就这样,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

  只剩下晋国独木不成林,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

  后来,这个词就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传统敬茶礼仪茶水只沏八分满客来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

image.png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更有一句老话叫“水满欺人,酒满敬人。

  ”现实中已少有人会记得,也不会太多拘礼!更有不解“水满”为什么会是欺人呢!当然老话的存在有它的理由:“在给客人斟茶、倒水时。

  如果满的话,容易弄湿客人的.手,有时会烫伤、弄脏衣服什么的!即使不会,也要客人小心益益地。

  所以“欺人”是指你对客人的不尊重!“八分满”能显示出,你的个人休养和对客人的关心、尊重!”如果是饭前,还也可为客人的肚子留点空间!别让水把客人给灌满了。

  而在喝茶时,“八分满”有助于小杯直径3cm边缘的散热!让你喝到最佳时机的茶!还有:每个人喝茶,总是有个小习惯“先舔上一口”小试一下水温、品级,再喝剩下差不多六分茶水的!“恰好”六分的茶,能让舌头和口腔里的感官,最好地感受到!口腔内的剩余空间,又让入口茶水所散发的香气,更好的存留!使:“茶水已入肚,口中留余香!”这无疑也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所以同一泡茶“八分满”的茶水喝起来相比是“更香、更好、更有品味、也加珍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0-04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08-28

中国传统礼仪之社交礼仪09-20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08-18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09-07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10-02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09-26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09-16

中国传统敬老文化09-08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1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