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跪拜礼仪,磕头跪拜,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也叫叩头、叩首,磕头跪拜礼仪,但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礼仪,以下将给大家介绍传统跪拜礼仪
传统跪拜礼仪1
1、跪拜礼是什么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2、跪拜礼的历史
我国在先秦时期,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也称正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3、跪拜礼的废除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传统跪拜礼仪2
1、跪拜礼是什么
跪拜礼是中国一项历史传统极其悠久的礼节。直到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流行晚辈向上辈磕头致敬的礼节。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屈膝下跪是一项有辱尊严的做法。故而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讽刺一个人没有气节,也会形容他是“奴颜婢膝”,似乎跪下是丧失人格。
跪拜礼就是在跪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人们在跪坐时,为了表现敬意,便将腿部打直、臀部抬离脚和小腿,形成了只跪不坐的姿势,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跪的礼节。
拜则与人类本能有一些关系。原始人在自然环境中捕猎时,往往得将头部抬高,以便观察形势。如果把上身俯低,头部低下,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容易受制于人。那么,向别人俯低上身、把头低下,实际上代表了我把生命安全都交给你、对你绝对信任的意思,这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礼数。拜也分许多种方法,有的是跪拜,有的是揖拜
后来跪与拜结合起来,就成了最庄重的`礼节。中国最早的关于礼制的典籍《周礼》规范过九种跪拜的礼节,其《春官·大祝》篇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
2、跪拜礼的历史
古代皇帝接见大臣,并不是什么场合都要求以臣子跪拜。皇帝即位、册封皇后、太子等,举行大的朝会,皇帝在礼仪性场合颁布重大的诏命,臣子们一般要集体跪拜,表示庄重尊崇。而一般性的议事,并不是自古就有。
秦汉以降,重要的大臣和皇帝议事,都是赐座的。直到隋唐,低级的臣子晋见皇帝需要俯伏奏事,但高级臣僚,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座的。唐太宗有一次正在玩鹦鹉,魏征进来奏事,他见皇帝漫不经心,想赶紧听完继续玩,就不紧不慢地坐着与太宗议论政事。太宗把鹦鹉藏在怀里,魏征故意说的时间特别长,后来把鹦鹉活活闷死了。
宋朝以后,大臣上朝议事,就撤去了凳子,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明朝也执行了这样的办法,皇尊臣卑的趋势更加固化。到了清朝更甚,前朝还只是大臣给皇帝、太子跪拜,清朝则要求,凡是皇室诸王,大臣见了一律下跪。如果日常见面,跪拜一下打个招呼倒也罢了。最怕的是当面奏事,也要跪着回禀。而很多重要的大臣,往往都上了年纪,长时间跪禀则难以忍受。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康熙皇帝命王大臣议丧礼于永康门外。当时皇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都坐着议事,负责议礼的大学士和九卿都跪着回话。太皇太后的大丧,需要议论的事非常多,从早晨到说的中午,年老的大学士们都顶不住了,老臣王熙七十多岁了,膝痛难忍,屡屡歪倒。康亲王杰书叱骂他不守礼数,给事中高层云愤然说:“这种礼制苛刻如此,不要也罢!”
高层云遂写了个奏章,说大学士都是皇帝的辅弼大臣,宗室诸王应该以礼待之,怎能动不动让他们下跪,这太有失国体了。
当时清朝正处于尊崇满族勋贵的顶峰期,这本奏章一上,无异于揭龙鳞。满朝大臣都为高层云捏了把汗。谁料康熙皇帝居然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说,以后开会讨论政事,大臣不得向宗室诸王下跪。清朝跪拜过频之风这才稍有抑制。
【传统跪拜礼仪】相关文章:
建党节的传统礼仪08-18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08-18
梦见别人在跪拜磕头06-22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08-17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08-28
职场礼仪中的交谈礼仪06-01
面试规范与礼仪08-24
出国礼仪的原则08-21
递送物品礼仪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