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真的什么都不教吗?
事实上,相比较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能背多少乘法口诀,幼儿园教会孩子的,多数是无法量化却影响孩子一生的软实力——
有教养
入园以后,喆同学最大的变化是更有教养、更有同理心。
周末我睡午觉,娃爸过来找衣服,不小心碰到椅子,发出声响。迷糊中,我听到喆同学说:“嘘,小心点,别吵到我妈妈了,我睡觉被吵醒也会生气的。”这懂事的一句话,让我觉得心里一暖。
昨晚,我准备了小礼物准备送给爷爷奶奶,喆同学主动说:“妈妈,我帮你拿着吧。”我问他:“你把东西给爷爷时,要怎么说啊?”他看看我,若有所思,然后说:“爷爷,这是给您的礼物。”
和老师同学才相处短短二十天,他竟然会用“您”这个字了。
和别的妈妈交流,大家都普遍反映,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比原来更懂礼貌、更有教养了。而有教养,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行为准则。
能自理
入园前的第一次家长会,让很多家长开始头疼:幼儿园要求孩子会穿上衣和裤子,拉完粑粑还要自己擦小屁屁,这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颇有难度。
但入园不久,妈妈们就会发现担心纯属多余:孩子们在家里,越来越喜欢自己做事,虽然系个扣子需要五分钟十分钟,但系上之后那种小得意证明孩子长大了;虽然孩子自己盛粥会洒到外面,但吃着感觉格外香甜;虽然孩子自己叠的被子歪歪斜斜,但成就感爆棚……
在“自理”的引领下,孩子们的精细动作突飞猛进,独立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也让他们更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
会社交
《育儿|没错,我就是那个混蛋大人》,讲的是关于孩子的物权保护。但就目前国情来讲,保护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但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老师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让物权以及分享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比如一件玩具,别的小朋友先拿到手,另一个小朋友想玩只能等待,或者用自己拿到的东西去交换。没有家人在身边,孩子们会从“情感状态”转换为“社交状态”,在很多行为上自控力大大加强。如果因为无法等待,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老师发现之后会进行较为严肃的引导。在这样的争端中,小朋友会渐渐学会解决争端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懂得交往的含义,认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并渐渐学会保持友谊的能力。
懂竞争
有次户外活动,老师把喆同学班里的小朋友分成了两队,一起通过障碍物,到指定的盒子里“采蘑菇”,看哪一队小朋友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得最快、最多。
幼儿园这类游戏很多,看起来是在“玩”,却在玩乐中,教会了孩子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团队”,什么是“配合”。
多元化思维
有妈妈把幼儿园的思维启蒙课视频发到了家长群里。
老师和孩子做游戏,有一个环节是问小朋友:老师罐子里有15颗糖,咱们班今天来了18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
小朋友有的说掰开,有的说用脚跺开,有的说用刀切开,有的说打电话问问妈妈,有的说自己不吃让给别的小朋友……
这类开放式问题,让每个小朋友积极参与,开启小朋友天马行空的思维,意识远大于学会“1+1=2”。惟有兴趣,才能让孩子长久保留着学习热情。而幼儿园会创造各种机会,把知识、技能和游戏完美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
更耐心
在家里,四个大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孩子的任何举动,都会有好几双眼睛盯着,孩子基本处于被过度关注的状态。
但在幼儿园,3个老师照看二三十个孩子,不可能孩子的每个需求都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主动举手叫老师,才能得到照顾。在“被忽略”中,孩子学会了等待、理解、宽容。这种耐心,自然而然带回到家里,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变得“懂事了”。
守规则
“我家孩子吃饭不乱跑了,不那么挑食了,吃得也多了。”这是很多家长最欣喜的地方。
在幼儿园,正餐和加餐都定时定量(当然,小朋友吃不饱可以主动找老师要),而且必须坐在餐桌前进食,以免边走边吃噎到、呛到,或因为地面湿滑而摔倒。
午觉也比原来规律了。国内幼儿园理念也越来越新,比如很多学校不再强迫孩子午睡,但会给不睡觉的孩子规定好一个游戏角,在保证不吵到午睡小朋友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玩乐。这个规定,让孩子既尊重了自己,又照顾到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