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生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1-28 11:39:34 教育 我要投稿

  一、以学会生存的思想为主线,落实素质教育。

浅谈对幼儿生存意识的培养

  生存教育旨是通过对幼儿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孩子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具体化。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首先,创设生存教育环境,激励幼儿参与创设,锻炼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可选用多种冒险体育器械,让幼儿尽情在上面玩耍,挑选幼儿较陌生的公共场所,提供幼儿与陌生人交往。设计生存教育活动,让幼儿独立操作,我们设计了“勇敢的孩子”、“谁先登上山”及“离开爸爸妈妈过一夜”等活动,“做个小农民”的田间劳动,“为母亲河献爱心”、“我是小小宣传员”的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其次,提供生存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将生存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培训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进行生存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生存技能的传授。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和特殊的生存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角色意识、服务意识等,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学到技能,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幼儿在玩中求学、学中求乐、乐中求发展。再次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如在小班的常规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用品,要求幼儿将自己的包、帽、衣服及自己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中班,我们着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锻炼其体魄。如独木桥、浪桥、走碎石池、五彩路等孩子们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锻炼,培养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大班,我们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园外,让幼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以开阔幼儿眼界,扩大幼儿交往如幼儿独自到商场购物,到农村与农民交流了解农村,与交警打交道学会交通法规、怎样过马路。在参与活动中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消费意识、安全意识,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今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给孩子不超越他心理和年龄特征的知识,让孩子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21世纪的幼儿将面对的是:社会变革更加急剧,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他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小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给孩子一定的知识,并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孩子。应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多启发,多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找答案。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去获得,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与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我们教育者把孩子带到生活实践中去,创设情境,给孩子一个能提出许多“为什么”的机会,进而引导孩子寻找答案,让孩子体验到思维觉醒的欢乐。比如,认识“鱼”一课,孩子看到鱼问老师:“鱼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上游下?”回答这问题并不难,而老师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由此引发新的问题,这时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解剖,让孩子看到鱼肚里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告诉它这是鱼漂,它的涨缩可以调节身体的沉浮。孩子由此想到救生衣、潜水艇……有一次秋游看到一只小羊,有孩子说:“这只小羊找不到家了。”有孩子说:“我们帮它去找家吧。”我正好问幼儿:“如果你们走失了怎么办?”孩子说了好多办法,在回答中又使孩子增强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再如认识交警活动中,看到一位骑自行车的人闯红灯,孩子议论纷纷,我正好问幼儿能不能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过马路,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等等。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教学、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采用多种形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成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

  三、创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育是生活,教育应使幼儿适应社会。教师应创设环境使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日常生活,教育内容应紧贴幼儿的真实生活,应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机会运用的,是能为幼儿走向社会生活服务的。教师要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有了适宜的环境与条件,才可能引导幼儿朝独立生活这个方向去努力。再说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孩子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那么,我们在设计中要有余地,有让孩子可以发挥潜力的空间,不能采用灌输式、填充式的教学方法,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造成孩子遇到问题只会求助老师和家长,很少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应该创设构成“生存挑战”的环境,使幼儿不断地克服“生存”困难,孩子能够开动脑筋,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掘孩子潜在的能力。有一次茶杯架上的橱门铰链掉了,我问有谁能想办法解决的,有小朋友说用螺丝刀,我拿来螺丝刀请小朋友解决,当孩子们将橱门修好时异常兴奋。还有让幼儿开罐头、订木盒、修桌椅等等,幼儿解决得都很好,这说明孩子是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是我们去不去发掘。有时在家庭中父母束缚孩子的手脚,这也不能那也不行,孩子的创造性被扼杀,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开阔眼界,我们为幼儿设置了“难事角”,引导幼儿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和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喜欢做科学小实验,能制作玩具,喜欢幻想与创造;喜欢讨论、思考;爱讨论、爱尝试,自己寻找答案,喜欢成功。我们应给孩子机会,为他们创造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的勇气和信心,总之,我们应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一种理解周围世界,并能机智地对付周围世界挑战地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适应能力,知识再多,也只能是固守一隅、无力应变地“现代文盲”,这是时代发展所引起地教育本质的变迁。幼儿通过对环境的探索,理解问题情景中隐含的条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经验也由此获得。正如非洲谚语所描述的:“是村庄养育了儿童”。

  四、培养孩子的生存意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能力,生存能力包括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生存适应能力的强弱,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天锻炼则尤为重要。经常让幼儿参加活动锻炼,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对幼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承受得起的。通过锻炼,孩子的筋骨越发强健,脑子越来越灵活,掌握各种技能会比较容易,意外事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某学者在东京访问时看到:有一天大雪纷飞,日本的孩子们去上学,没有汽车接送,没有家长陪同,而且,每个孩子都没穿长裤,光光的腿被冻得通红,却个个雀跃,欢欢乐乐地走在路上。他很惊奇,以为是偶然的锻炼,后来才知道是人家的磨难教育,从小把孩子投入艰苦的环境,让孩子为学会生存而挣扎。由此可见,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不妨适当引入一些“磨难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参与集体的锻炼机会,让幼儿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使幼儿逐步意识到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外界环境。我园的“学会生存”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幼儿园的环境卫生一直由保育员负责,我们适当安排孩子参加自己班级的环境卫生,从整理玩具开始,到扫地、洒水、收拾碗筷、拖地、整理桌椅等,孩子个个抢着干,他们将此当着是荣誉,虽干得汗水满头,但也都是个个兴致很高。通过这项教育,幼儿自觉维护环境整洁的意识明显提高,他们在家中也开始主动搞好家庭环境卫生。还有象“离开爸爸妈妈过一夜”让孩子在集体中生活、感受,体验一种快乐,有时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学会怎样去面对,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树阴下的幼苗是长不大的。幼儿早期生存意识的培养有益于孩子迅速适应所遇到的各种环境,有益于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国幼教事业又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因此,主动实施“生存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包括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