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置身于社会,无论工作、学习、生活,语言均是实现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口才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事业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口才的好差,往往与人在儿童时期语言思维的培养密切相关。
全世界的人平均起来,每人每天最少要说一个小时的话。按着这个统计数字,人的一生中将有3年时间在说话,而4岁是最爱说话的年龄。人们把这段年龄的儿童比喻为“闹山麻雀”是有道理的。他们学话,就象玩玩具那样感到好奇、有趣。
瑞士学者多哥特·埃拉慈姆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4岁是培养儿童语言思维的最佳年龄。他对儿童的语言思维过程做了如下概括:如果1个1岁婴儿会说3个单词,那么1岁半时就能记住26个词,从4岁到4岁半时就已经会说920到1240个词了。因此,为使孩子将来有好口才,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亲属,都应该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特别是4岁时,侧重进行语言思维的培养,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说话。并注意讲话题材的选择,词语的重复率要高,语言的趣味性要浓,逻辑性要强。不要说废话、粗话和脏话,要注意语言的纯洁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另外,对有口吃习惯的孩子,要注意语言培养,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口吃的儿童怕被别人讥笑,容易养成羞怯、自卑、孤独和退缩的性格,从而影响语言、思维的发展。所以要慢慢地引导,帮助他树立信心,主动练习,养成从容不迫的发音习惯。怎样注意发展幼儿的“情境性语言”
3、4岁以前的幼儿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往往不能连贯地按一定逻辑顺序进行,而是想到哪谈到哪,内容断续,有时还伴有手势、表情等。这种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才能“听”懂的语言称“情境性语言”。
据研究,在6岁以前的幼儿的语言中,情境性语言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主要由于幼儿掌握的词汇还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但它在幼儿的直接交流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语言能否充分发展,直接影响到幼儿连贯性语言的发展。
在情境性语言中,指示手势、面部表情、语气等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幼儿语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育,部分幼儿在语言交际中会过多地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替代语言表达。如:幼儿把嘴张开,并发出“啊啊”的声音,大人就急忙给幼儿拿他爱吃的东西,幼儿用手指向玩具,只要说;“给我”,大人就立即去取玩具。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幼儿用举起食指表示要去厕所,吃饭时用举拳头表示要馒头等,手势代替言语的情况。这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言语的发展,也会使幼儿在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落后于同龄儿童。对此,成人要帮助幼儿充分发展情境性语言。最简便和实用的方法就是“装糊涂”,即大人在与幼儿交往中,对幼儿的一些手势、表情和简单的“啊啊”声装着不懂,促使幼儿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方式。如:幼儿用手指着书架上的玩具,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你,你这时别忙着给他取玩具,而是装糊涂,问他要什么,也可以提示他:“告诉我,你是要书看呢,还是要小熊玩具?”用这种方法对那些懒得说话的幼儿进行训练,既能帮助他充分掌握情境性语言,又能激发幼儿主动表达的积极性。
另外,也可以用谈话法、复述故事法帮助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11-03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天赋11-07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12-06
该如何培养锻炼孩子的联想性思维12-02
如何培养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11-23
如何培养3~4岁孩子逻辑思维?11-24
让孩子学会如何思维12-11
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10-03
孩子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