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在瞬息万变,很难预测将来会怎样。二十年前,我们无法预测到今天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在这个外界变化超级快、早已失去了稳定感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将超乎我们的预料。一个孩子,还要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那么请为孩子的远行备上这三份重要的礼物。也许它们听起来不足为奇,但是想准备得当,减少偏差,对父母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第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
如果说父母能在孩子的童年与未来之间做些什么准备的话,那就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包括两方面:大脑和躯干。大脑很聪明,身体却很糟糕,或者反之身体发达,头脑不行,都不能让孩子有好的未来。这两部分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同等重要,互相支持和保障。
养成运动习惯
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智力本身,躯体成为被忽略的部分。越是高知扎堆的地方,各种躯体的病症越多。颈椎病、腰椎病的发病年龄甚至已经开始蔓延到十几岁的孩子,用脑过多,不经意间对身体透支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不能怪工作压力增大,也不能怪智能手机的出现,更不是要怪某个人,而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里缺乏运动的习惯。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缺乏运动习惯的孩子,很难在长大后去保持这样的习惯。
但是谈起怎样养成孩子的运动习惯,一方面是父母本身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运动意识,另一方面就是父母对于带孩子运动的态度。当父母带着孩子做运动的目的变成某种升学目标或捷径时,运动就变成了一件功利性极强的事,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和长久的热爱。
在运动场上,我们很难听到父母在说希望孩子运动得开心,都是有短期功利目的的,或者是某个重点学校对某个运动项目有要求,或者是想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心理学将这样的目标称之为外部动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甚至为了保持健康去运动都是一种外部动机——运动成了另外一件事。只有当孩子在运动的时候,能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才叫有了内部动机,才有可能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有功利目标跟快乐好像有点像天敌的关系,很多孩子是对某种运动抱有兴趣才去参加的,但一旦这项运动变成为了考级或者某种目标的训练,孩子就再也不想去了。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人生是马拉松啊!跑到最后,身体最好的才是优胜者。有一个能够享受到运动快乐的躯体,是很重要的。
让大脑均衡发展
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讲,长远眼光很重要。在如何让孩子的大脑发展得更好方面,也依然要有长远的眼光。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的大脑更有后劲、能持续地运转呢?在生命的早期,应该注意平衡发展!从人类大脑亿万年的进化角度讲,大脑的每个部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而且是协调运作的,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就像一辆行驶的车子,如果四个轮子中有一个性能特别突出,而其他三个性能都很差,这辆车并不能跑得很远。相反,如果四个轮子都保持还不错的平衡的性能的话,车子倒能行驶平稳。
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实现这种大脑的平衡发展,其实就是把孩子还给真实的生活,而不要只注重某一个方面的训练,比如只带孩子阅读,只关心孩子识了多少字。参与到真实生活中的孩子,大脑的发展才会被真正促进。跟人说话,养小动物,玩泥土,包括和父母一起买菜、做饭……这些事情中包括了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感受,都相应地刺激了大脑各个功能区的发展。没有生活在真实生活中的孩子,如果只靠所谓的早教班、智能开发等,大脑反而是失去了充分地训练和发展的机会。
大脑分很多区域:运动区、感觉区、记忆区、语言区、视觉区、听觉区,还有关于情绪的,关于记忆的,只有每个区域在生命早期都有所发展,孩子的大脑才能够运用得更长久。所以,回到生活本身,是均衡发展大脑的重要途径。
第二份礼物:丰富的体验
可以被孩子一直带到生命尽头的、无论世界如何改变对他的发展能有所帮助的,是体验。
体验意味着探索的兴趣,意味着眼界。人类生活的广度已经无法预测,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孩子在未来怎样能很好地生活在一个广阔的、扁平化的世界里?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给他很多的体验。一个体验过于零下三十多度在冰上行走、零上四十度在沙漠行走的孩子,身体和心理感受都和一直待在一个恒定环境中的孩子不一样。有着丰富体验的孩子,对外界各种各样的变化的适应能力会更强,也更有效,因为他见过世面,体验过更广阔的事物。那些丰富的体验会帮助孩子的内在更放松,处理也更恰当。体验包含了大量的多元信息,因为体验是多方位的,认知、情绪情感都在其中。
体验需要广度
给孩子体验的机会,不仅包括走出家门、国门,也包括让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事物,比如阅读中看中国的图画书,也看国外的图画书。如果只看外国的图画书,从不看中国的图画书,阅读的广度就不够。只看动画片,不看书,或者只看书,不看动画片,广度都有限。有时候那些在父母看来很杂乱甚至是无用的部分,也许恰恰是丰富了孩子体验的渠道,甚至是可以影响他一生的很重要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在很小的时候,被过继到伯伯家,每天被放到书摊上,他就坐在那儿随便拿书看,什么杂书都可以随便看,也许正是这样的体验,为一代大师奠定了文学基础。所以体验不是有意地只在某一个部分用力,而是让孩子去感受周边方方面面的东西,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把这些东西整合在一起。
体验与情绪发展
体验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当孩子的体验不够丰富时,情绪发展也不会好,对情绪的识别、表达,对情绪的调整都缺少机会。无论是体验过自然界的刮风下雨,还是跟小伙伴争抢东西,越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越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调整情绪,越有可能因为“见多识广”而拥有更有韧性的心理,更能乐观和从容。体验也意味着更多的经验。体验过错过末班车,体验过身体受伤,作为记忆主要神经中枢的海马体,会对这些体验进行处理,慢慢地帮助孩子积累很多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在未来的岁月中,就会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基石,在应对不同环境和变化时有应对的方法。因为孩子的海马体中已经储备了一些基本的应对方式,保证他不会被“卡”在某处。
体验与边界的探索
让孩子在一个丰富、自然的环境中体验,允许他恣意妄为,其实会让孩子更快摸索到边界和学会掌握分寸。一个孩子如果能恣意,大概就不需要妄为。那些总是在挑战边界底线的孩子,大多是因为被管束得太厉害,缺乏自由自在体验的过程。因为边界是教不会的,孩子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探索,才会精准地掌握安全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当然,作为父母来说,这是养育中富有挑战性的一部分,也许确实需要付出一些小的代价,包括孩子可能被磕碰了,可能被欺负了等。但是,为了长远的“投资”,短期中总要有付出,否则将来也许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份礼物:稳定的心理素质
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未来,还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怎样才能拥有稳定的心理。重要的素养包括两点:
第一,是了解自己
当然,这个命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对这个话题的探讨。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一个人的一生和所处的环境还算是稳定的,而在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个命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人也就更不容易了解自己。
第二,是了解“我和你”的关系
这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一向尊崇大一统文化,不分彼此,强调“一家人”,这让每个人都觉得“你跟我一样”“我做得到的,你也应该做得到”。在养育中,这种文化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父母对孩子的大部分要求也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和别人一样。这样的文化之下,我们一直忽略差异,至少觉得差异不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在未来时代,尊重人权的重要方式就是尊重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个时候,分得清“你不是我”就变得格外重要。“我觉得你着急”,不是因为你真的着急,实际上可能是我着急。
现在,不区分“你和我”的文化在慢慢消融和改变,时代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选择:电影院不会只放一部电影,商店不会只卖一个款式的衣服,网红有各种各样的……尊重差异,欢迎差异,私人定制的时代来了。
但是如果在育儿中,在孩子的思想里,还是注入“整齐划一是对的”这样的概念:别人上兴趣班我们也得上兴趣班,别人出国留学我们也要出国留学,那么就很有可能让人的心理变得不稳定,也容易让孩子无法区分清楚“我和你”的差别。在未来的生活中,稳定的心理素质中很重要方面就是要能区分出“你和我”不一样。也许这种素质在西方文化里是很常见的能力,但在中国的转型期间,将是一种很难培养的心理素质,何况中国父母还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养。但是,有了这样的心理素养,我们将会培养出不纠结的孩子,甚至让他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再焦虑。因为这样的心理素养,会让孩子跳出思想的局限性,看到很多只属于他自己的机会,也会坦然地接受很多和自己完全不一致的人和事。可以说,这也将是中国人的一种进化:接受平权民主,接受差异,之后有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走出“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养育误区
对很多父母来讲,确实是相信自己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现在好,对他的将来也好,才会把这句话说得理直气壮。
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就是这一代父母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形成的年代,跟现在和未来差距太大。那些我们以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也许早已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中国社会几百年来都发展缓慢,但近十几年来却日新月异,这个时代的父母一辈人甚至几辈人的经验,都不足以让人在未来社会中过得很好,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几乎没有应对信息化社会生存的经验。所以,“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一句话,在全球化的信息浪潮中,对于未来时代来说,完全是一句空洞的话!
用过去和现在的理念,去培养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孩子,也许不够,也许还是错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如何育儿,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对于父母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