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留恋家的温暖,在家里我们都以最舒服的姿态相处,对孩子的教育中,你知道如何才让孩子最舒服吗?你下班回家的第一句话,对孩子杀伤力最大!
家,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推开家门前的那一瞬间,请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放下,给孩子一个微笑,你将收获更多的美好。
作为父母,下班回家,见到孩子最常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回忆一下。对,就是那句:“作业写完了吗?”
曾经有个对1000名小学生做的调查,“作业写完了吗?”当选孩子们最讨厌父母说的话。
即便不是这句,父母回家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也大多与学业相关,比如,
“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
“钢琴弹了吗?毛笔字练了吗?”
“又在看动画片,还不去写作业吗?”
父母回家第一句话说什么,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凡的杀伤力。
17年前,浙江金华的一名高二少年放学回家,打开电视,刚回到家的母亲见到这一幕,开始责骂:“连前三名都考不进,还有脸看电视!”
儿子辩驳了几句,引来母亲歇斯底里地怒吼:“我告诉你,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考不上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事!”
少年想出去躲避疯狂的母亲,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一把榔头,早就备受学业和母亲重压的他,冲动地抄起榔头,朝母亲的后脑砸去……
母亲无休止的数落,成为压垮少年的最后一棵稻草,造成了震惊全国的“少年弑母案”。
现在父母教育意识极大地增强,却也造成了家庭中的另一种“匮乏”:父母跟孩子之间,感情谈得少了,谈得最多的成了作业、考试、成绩。
几个薄薄的作业本,搅得全家硝烟弥漫,哀哭怒嚎;一张没得满分的试卷,可能会让孩子遭遇无休止地谩骂。
无休止地提醒和唠叨,不仅起不到督促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很糟糕:
父母根本就不相信我有安排自己时间的能力;他们不是真的在乎我,只是在乎我有没有乖乖听话;有了好成绩,才有笑脸和喜欢,没有好成绩不是责骂就是没好气。那我这个人又算什么?
人生被父母全部压在学业上的孩子,一旦出现失误,会带来巨大的自我低价值感和内心失落。
江苏一名10岁女孩在家中服药自杀,留下一段3分多钟的告别视频和两页遗书,原因只是成绩差。
女孩在遗书中写道:
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我知道那是为我好。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下辈子再来做你们家的好女儿。……
一个连“告别”二字还在用拼音代替的孩子,就这样决绝地走上了绝路。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可学校与家庭的双层高压夹击,让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无处可逃。高竞争感带给孩子们无法消除的高孤独感。
那些因高考成绩不佳跳楼的孩子,那些跟父母闹一点别扭就卧轨自杀的孩子,平时看起来好好的,可心里可能早就烂透了。“觉得活着没意思。”这是很多自杀的孩子给出的理由。
缺爱的孩子,就缺了活下去的能力。偏颇的父母,就会有偏执的孩子。
所以,父母下班,推开家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能说的话有千千万万句,但,千万别总说这一句“作业写完了吗?”那样只会剥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人生的期望。
父母和孩子见面时的敷衍,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我想起电影《岁月神偷》里,
小儿子放学回家,喊一声:阿爸放学!
埋头做皮鞋的爸爸头也不抬,
问道:今天念的什么书?
小儿子答:中文和英文。
爸爸问:中文学的什么?
小儿子答:中文啰!
爸爸又问:英文呢?
小儿子答:英文啰!
父亲“啊”一声,没再理会,继续埋在鞋堆里。第二天放学回来,父子之间的对话,也是一样一样的。
难怪小儿子会抱怨:我爸爸就是那么忙,整天耷拉着头,每次见爸爸,都是一样一样的。父亲随口问,儿子胡乱答。都是敷衍。
《岁月神偷》剧照
对孩子忽视的父母,忙于生计和自己的兴趣,不理会孩子的需求,不参与孩子的活动,对孩子的好坏也不评价,缺乏最基本的亲子交流。
在敷衍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喜怒无常,调皮捣蛋,专注力差,在认知和情感上存在一定障碍:要么通过怪异性情和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要么完全放弃被关注,将各种情绪堵塞在心里,生吞硬咽。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出问题?
经常不关注孩子、敷衍孩子的父母,很难获得孩子的依恋。
长期从事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说:“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幼年时没有‘心理上的依恋对象’。”
当父母和孩子双双回家见面,在互相打过招呼后,最好用10分钟、20分钟的时间,全身心地在一起闲聊、交流。不敷衍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才会对未来的生活、关系和责任不敷衍。
父母将坏情绪带回家,对孩子的杀伤力也是不可轻视的。
有位男性朋友,是生意场上驰骋纵横的大老板,人义气又有能力,人人称赞。可就有一个缺点:搞不定自己的儿子。
他经常醉醺醺回家,儿子一见他,像老鼠一样,“嗖”地溜回自己的房间。他火气立马蹿上头,朋友开始嚷嚷:“你小子给我过来!老子在外面拼命挣钱,低三下四,还不是为了你!你看看你是怎么对待老子的?!”儿子眼泪啪嗒着,低头站在他面前。
他继续数落:“作业写完了没有?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没有?考试考了几分?卷子拿出来给我看看!”
他内心是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的,可却用了最差的态度和方法,起了反作用。所以,孩子不想见他,他也跟孩子没话说,只能强硬行使父亲的权力,把关系推到糟糕的境地。
孩子会对父母的观念、性格、行为、态度进行全面复制。暴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想逃避,或者用暴力发泄内心的不满。
杀死母亲的17岁少年在劳教所哭着说:
“我太压抑,在家里没有空间和隐私、不能质疑,不能看课外书、电视,不能接电话,不能踢足球,只能照做。”
“平时我跟妈妈不说话。有时,我见她不开心,问她怎么了,她总说:‘不要吵,我心里很烦!’我知道那是因为单位好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与其说是压力让少年失控,不如说是妈妈恶劣的情绪让母子关系早已失衡。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也许早就被判了死刑。
以前,母亲用脐带与孩子紧密连接,传递营养和氧气。孩子出生后,母亲却忘了用温柔、理解、包容将爱传递给孩子。亲子之间,血脉相连,一旦情绪与爱发生了堵塞,最终只能爆裂。
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近的是精血所凝,骨肉相连,心尖挂念。远的是爱如瀚海难渡,需要孩子和父母不断学习、试错、修正,否则爱与恨,也许就在一念之间,一目之间,一言之间。
父母下班回家后的这第一句话,需要智慧的承担。
01回家后,先不要急着发问
父母回到家,可以先轻松地喊一声:“我回来啦!”这是建立归家的仪式感,向家人宣告:“从现在起,我属于家庭生活,属于你们。”
在心理学上,虽然短短的一天未见,父母和子女仍需要重新进行感情连接。急切地、不适宜地发问,会给情感的重新带来阻碍。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打招呼——默默观察、陪伴——参与——发问——提出需求。
比如,孩子在看动画片、在玩玩具,父母可以在打过招呼后,坐在旁边观看,再参与进去,然后就玩具和动画片内容提几个小疑问。
亲子共同参与会给孩子带来愉悦感,这时才是提出需求的好时机:“看完这集,我们一起检查下今天的作业,好吗?”
“再玩10分钟,我们就洗洗手,练会琴吧!一天没听你弹琴了,妈妈很想听。”
02跟孩子谈学习之前,先谈认可
一个孩子,最害怕的事是什么?不是作业做不好,被监督的父母怒吼;不是考砸了,被父母责骂;而是,一旦把事情搞砸后,还能不能再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的认可,代表着理解,原谅和无条件接纳。
当一个孩子得到这些的时候,会发自心底的愿意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付出任何努力的。
当孩子作业真的做不好的时候,当孩子捏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忐忑着等待你回家的时候,告诉他可以歇一会儿、换换脑子再做,或者先给他一个大拥抱,告诉他:“没关系,找到原因,下次努力就行了!”
相信我,虽然孩子可能什么都没说,但是心理却默默地为你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勾!给了孩子尊严的父母,孩子会以更大的尊严回报。
做父母、做教育的道理千千万,学也学不完。孩子有了爱、信任和安全感,一切事情都好解决;父母和孩子失去了爱的连接,再简单的事也会变得难办。
好父母,不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更担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当父母,更需要心植一棵慧根。
人生前路漫漫,烟雾弥漫,父母和孩子,谁也不能包办谁的平稳,谁的幸福。只愿,彼此不是彼此的牵绊、怨恨和难堪。遥遥路途上,父母与孩子,好好做个伴。
【你下班回家的第一句话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相关文章:
压抑孩子愤怒情绪,是你最大的失职11-20
过度鼓励孩子杀伤力大于批评11-24
父母的坏情绪对孩子杀伤力有多强11-10
(优)过度鼓励孩子杀伤力大于批评12-11
妈妈不快乐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12-18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区别12-01
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最大11-08
伤害孩子最深的,竟是你最常说的这句话10-30
可怕的真相熊孩子远没有熊家长杀伤力强12-12
没有规则的爱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