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友善是成就他的未来

时间:2023-12-18 13:39:49 教育 我要投稿

  我们的世界需要友善的人,而友善也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友善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想让孩子变得更加友善,需要从几个方面提升这种能力。

培养孩子友善是成就他的未来

  发展友善的2个重要步骤

  1、认知自我,知道自己的需求

  比如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情绪是怎样的。因为只能了解自己的感受,才有能力感受别人的感受。

  2、发展同理心

  发展同理心,在自我发展中有了比较成熟的自我认知后,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友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1认知情绪

  认知自我这件事,在整个人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更不容易。所以必须在儿童心理发展早期就开始关注做这样的事情。她认为有几个策略可以让孩子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建议

  让孩子知道的情绪越多越好

  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都给他一个非常精准的解释。比如说一个孩子回家后情绪不好,父母要做的不是跟孩子说“没事,不要哭”或者“我知道你情绪很不好”,而是应该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为孩子确认他“情绪不好”背后的多种原因,并且最后帮助他正确定义是哪种情绪(如生气、失望还是嫉妒)。

  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关于“嫉妒”和“生气”两种不同的情绪:一个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穿了一件很闪的新衣服,回家后说自己“很生气”,此时她的妈妈就纠正她说,这种情绪实际上是“嫉妒”。

  很多时候,父母容易用简单的言行将孩子的情绪推到一边,并没有真正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或者告诉孩子这是种什么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人在很多时候,外表的行为看起来很相似,但其实精准定义的话,每一种行为背后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当孩子还没有能形容自己这些感觉和情绪的言语和词汇的时候,需要父母用精准的语言来帮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当孩子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时,才有办法理解他人。

  2发展自控力

  友善的概念其实是跟自控力在很大程度上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孩子在了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一起玩难免会有矛盾,如果一个孩子在矛盾中被激怒了,或者生气的时候,如果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完全没有办法想到一种可以和平解决矛盾的方式。

  3试错与反思

  在有全球众多教育心理传媒领域专家保驾护航的《芝麻街》电视节目里,曾有一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艾摩自己在学骑自行车,一直学不好。刚好芝麻街上有个大人,就过来帮他,告诉他不要放弃,只要努力地练习,总有一天你可以骑好自行车……艾摩受到了鼓励和帮助,坚持练习,突然某一天,他能自己骑车了,艾摩很开心。

  接着,艾摩的朋友来了,看见了艾摩的自行车,说也想骑一下。艾摩就跟她说:这很难骑的,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你不要骑了,我来骑……然后这个时候那个大人又过来了,和艾摩说,你之前也不会骑,是我教了你以后才会骑的。为什么你不对你朋友做同样的事情呢?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她来练。艾摩听了就同意了,让他的朋友骑他的车。

  但是艾摩的朋友骑了一下没骑好,摔倒了。艾摩看到后马上把自行车拿回来说:好了,现在你骑完了,该我骑了。这个时候那个大人又出现了,他跟艾摩说,你还记得你学的时候摔了多少次吗?那你现在想想,你的朋友刚摔了一次,是不是也需要很多练习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呢?艾摩听完觉得有道理,又把自行车给了朋友。

  这一集节目其实就是在讲怎么培养友善,但是这种培养不是在孩子错的时候指责他,说他的行为是不对的,而更多的是帮助他回想自己当时的感觉、感受,反过来再想想别人(电视节目里是艾摩的朋友)是怎么感觉的,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更加正面、积极的引导,而且立足于告诉孩子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说他的某个犯错的行为上。

  通过不断地犯错,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别说是孩子,成人也是这样成长的。在这个节目里,芝麻街也想传递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成人也需要经常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种停下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一个亲社会的行为,是不是友善。

  没有软实力这么一说,

  都是硬实力!

  我们经常会说自控力强、善于理解他人等能力,是一个孩子的软实力,而学业和成绩是他的硬实力。其实并是不这样,因为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各种能力肯定是综合发展的,就像大脑的认知和发展,每个部分是无法分解开的,是协同运作的。所以她不建议父母把这两种实力分开看,而应该慢慢的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考虑和培养。而实际上也是这样,自控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对孩子的学业水平和成绩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开考虑的另一个弊端,就是这种所谓的软实力被贴标签了,父母接收到的一个信息就是说这些能力好像不那么重要,但实际上,这些不仅是一个友善的孩子需要的能力,也是一个孩子拥有出色人生的底蕴和基础。友善的孩子不那么容易陷入困境,也不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比如厌学、游戏成瘾或者购物成瘾、生活毫无节制等。

  关于友善的3个中国式问题

  由于非常理解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友善这个话题的隐忧和担心,所以抛出了3个中国式话题。

  1.中国有句俗语叫:人善被人欺

  我们会担心培养出一个太善良的孩子,容易被别人欺负。

  从现在研究的角度来讲,并没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和数据支撑这样的观点,所以她觉得这是一个谣传,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当然这是美国式解答。不过我觉得可以解决中国父母的这个忧思。

  其实友善并不是软弱,被人欺负或者被霸凌的孩子,也不是因为性格问题,或者是不是友善,而往往是因为这个孩子找不到资源,或者说他不知道找谁来帮他处理这样的事情。这其实还要回到友善的定义——发展友善的过程,是让一个孩子变得更有同理心、更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过程,那么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会逐渐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的资源在哪里,知道哪些麻烦该向谁求助,又该用哪些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让孩子变得更有自信、更加强大的过程。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更该考虑的不是“人善被人欺”这个没科学根据的论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在遇到麻烦时需要找到的资源、处理这种麻烦的策略和方法。

  这里还想多说几句:按照友善对同理心、自我认知、自控力等能力的高要求,可能与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人善”是不同的概念。最近频出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许会有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太善良、太爱为别人着想,而伤害到了自己。其实,我更想说,也许这次通过对友善这个话题的讨论,我们更应该懂得,与其这样担心,不如注重培养孩子认知自我、认识他人的水平和能力,因为所谓的“友善”不仅是对他人“好”那么简单,它同时也包含着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集合身边的资源来帮助他人、社会变得更加友善等的能力。

  2.只有一个娃的中国家庭多,独生子女会不会更难变得友善?

  才不是这样!家庭里有多少个孩子,与友善能不能被更好地培养出来没有直接的关系!她认为如果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的话,只是因为全家人都围着这一个孩子转,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受到的关注可能会过度。

  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养育儿子的经历比较,儿子比自己有更多的资源,更容易获取能量,友善的培养完全在于父母的意识和引导,如果父母不把其作为专门的“功课”来做,在行为和语言上加以引导的话,那就算家里有再多的孩子,他们自己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学到这些,因为友善不是天生就有的。

  3.中国隔代育儿式的家庭很多,有亲密也有矛盾,这对友善的培养有益还是有害?

  中国的家庭的情况和美国比较松散、流动性大的家庭状况比,中国的家庭模式肯定会让家人的关系更亲近、更紧密。但是至于其中的友善,还是要看隔代家庭种的关系和沟通情况。实际上,这些关系和沟通正好是给孩子在言行上做出友善榜样的好机会。如果能做好,就是中国隔代育儿家庭的一个大优势,但是如果说家人之间的“在一起”也只是一种很表面的行为,彼此不能相互理解和体察,那实际上也并没有培养友善的任何优势。

  这个问题应该继续“翻译”一下:那就是中国的隔代育儿家庭,不必没有矛盾,也肯定有各种矛盾,然而如何解决矛盾——包括家人之间是否具有是否有习惯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事情的同理心,是否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否能智慧地解决问题,才是这种家庭模式给孩子的友善力成长的滋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