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庭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大人们只想让孩子学而优,却未必舍得锻炼孩子的勤劳品质。如果能借着孩子想动手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和小宝贝平等地商量做什么家务,怎么做,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做家务的不完美,几年下来,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做父母大概算是世界上责任最重大的工作了,这个工作家家都做,但想要做好,估计都要说一句不容易。
我们希望孩子自信、乐观、勇敢、坚强;希望孩子情商、智商全面发展;希望孩子学业优秀,最好还要会几门外语和一两项艺术特长,对,还要有超群的领袖气质和能力.....各种育儿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家人前怕狼后怕虎,很是蒙圈儿。
你蒙圈不?
想来想去,只好回到初心,做好第一步:先教会孩子自理自立,做一个生活井井有条的人。
说白了,最有效的第一步居然就是:让孩子做家务。
学着做“家务”孩子刷出“存在感”
衣服无所谓新旧,齐整干净就是体面;鞋子无所谓品牌,精心养护就是体面;住处无所谓大小,清洁怡人就是体面;体面的生活,学会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开始是父母和家——构筑起一种良好的关系,在我看来,当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人生技能。所以,我要说的是:先教孩子做好这些基本的事情。
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换衣服、自己上厕所......孩子在学会做这些基本的事情之后,才说明他/她从幼儿阶段毕业了。
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只能算是合格了一半,要成为一个有独立品质的孩子,还应该有些更高的要求——比如,自己能做出自己需要吃的饭,吃完饭还能收拾干净;自己能洗干净脏了的衣服,晒干叠好方便下次取用;上完厕所把弄脏的马桶清扫干净,卫生纸用完了能既是补充进去;房间脏了能及时清理,保障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把身边的这些小事都能够做好,才算是向前又迈进一大步。
当孩子能做这些事,能直觉地、持续地承担起家务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更有同情心,更有责任心,更不会张嘴就要玩具讲究攀比……。孩子变成有担当的“小大人”!这时候,你再去看看他她的学习,也更有条理,更能自立了。
能做家务,主动做家务,这就是孩子的另一种重要的存在感。这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小太岁”不能企及的优秀品质。
当孩子用一点时间和心思,将果蔬变成一盘悦目可口的小菜;哼着歌将心爱的餐具擦得闪亮亮,再整整齐齐摆到架子上;俯身擦地板,然后赤着脚感觉地板光滑的温润;浇灌盆中的植物,观赏嫩嫩的绿色在午后家中阳光下伸展……
如果父母不去教孩子,那么他/她可能好久都不会了解,这些自己能动手改变小世界的无上喜悦。正因为有了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喜悦,小家伙们的生命才变得更丰富,更有质感,成长的含义才更丰富。
这种育儿的成就感,比单纯的培养一个”五分+绵羊”不好上N多倍吗?
宝宝想动手,爸妈要学会把“家务”当游戏
有过育儿经验的爸妈多会发现,孩子在3-6岁时会出现极高的劳动热情,常常会主动要求帮忙。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在家庭中会自动寻找自己的位置,好奇心会变得越来越旺盛。看见妈妈拿着菜刀,会脚前脚后嚷:“让我试试”;看见妈妈晾衣服,会赶在妈妈前面拿着衬衫往衣架上挂;发现妈妈用吸尘器,会一把抢过来说让我来让我来,妈妈要拧开瓶盖的时候,常常也会抢着说我可以,结果把瓶子里的饮料洒了一地。
爸妈一定要理解:小家伙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参与精神往往会给爸爸妈妈增加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大人一点时间,甚至会浪费糟蹋一些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不必担心,只需要了解,这开启家务学习之旅的好时机。
清洗衣物,可以从简单地浣洗手帕袜子学起;烘焙做饭,可以从帮妈妈打蛋搅拌、用黄油刀切水果学起;照顾宠物,可以先学着给宠物添粮换水;照顾花草,可以先跟着爸妈打尖掐叶,浇水施肥。
更聪明的爸爸妈妈,会在这些时候,乘机讲一讲生活里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我们的家里,每个孩子按照年龄都有自己的劳动分配,大女儿四岁,每天擦家里的楼梯;二女儿快两岁,还不能独立的劳动,但是很乐意像小“一休”一样趴在地上擦露台木地板,或者给花浇浇水。爸爸妈妈的及时赞赏和陪伴,让孩子们的日常劳作更有乐趣,让她们感受到成人一般的责任感和荣誉。最关键的是,她们并未把其当做是一项任务而是游戏。
我们大人也是一样,对待非做不可的事情,内心不可避免会有疲劳感和厌烦感;而对待游戏,则自然有了愿意参与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