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手过度保护孩子个性越来越脆弱

时间:2023-12-17 11:09:41 教育 我要投稿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句古语曾被用来形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而现在,除了一些家长,不少学校也对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说重话批评,甚至连体育课也上得谨小慎微,生怕学生受伤。

家校联手过度保护孩子个性越来越脆弱

  听不得批评

  12岁的小程智力很正常,但胆子很小,倍受母亲和外婆的溺爱。一次,小程犯了错误,老师轻轻说了句:“你怎么能这么做呢?”小程立刻觉得委屈,不顾同学的异样眼光,双手着地,从教室前排爬到最后面的柜子后躲了起来,任凭老师怎么喊也不出来。

  “其实,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不少,心理上特别脆弱。”身为一所小学的德育主任张琼老师说,越是对教育孩子没有方法的家长,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其他人优秀,就越容易过分溺爱孩子。不少老师对现在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心里很敏感,容易受伤,只喜欢表扬,不喜欢听批评的话”。

  课外活动打折

  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如出一辙的是,不少学校也因怕承担责任而将学生在校的活动范围、强度等大打折扣。据一位老师介绍,学校一名4年级学生放学后曾在校内玩耍,从学校花坛上跳下造成小腿骨折,虽然学校立刻送学生就医,还安排专门老师上门看望,家长仍在赔偿问题上和学校纠缠了两个多月。

  出于同样的考虑,学校在学生体育活动上,也会尽量选择“安全”项目。现在很多小学操场上都没了单双杠这种体育器材,投掷铁饼标枪等项目更是学生的大忌。学生平时的体育课也多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等“规定项目”。

  有教育专家认为,体育锻炼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孩子在运动中通过实现不同目标,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但现在不少学校都无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或达到相应的锻炼强度和内容,就是怕孩子受伤。

  赏罚应兼顾

  “你最棒!太棒了!”为鼓励孩子自信,不少家长将赏识教育的话语天天挂在嘴边。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但有时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让孩子陷入过分的自我欣赏中,对批评和建议反倒不以为然,反而失去效果。

  显然,赏识教育并非包治百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儿挫折。

  《论语》中就有孔子批评学生的记载,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宰予后来却成了孔子的高足。赏识和批评应是教育的双翼,只有赏识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规律,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其实,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批评的准备,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赏识教育一定要有度,在对孩子教育的同时,赏罚分明可能更有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说,正确的赏识是,要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孩子的用心和努力都看在眼里,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表扬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使其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其不断进步,而不能泛滥无节制。因为,不恰当的表扬则容易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对于进入误区的孩子,檀传宝建议,要打破他们封闭的“系统”,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