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教会孩子这件事

时间:2023-12-15 15:49:54 教育 我要投稿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聪明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教会孩子这件事

  从视频中看到,因为一位家长在红线处违停,警卫上前告知此处不能停车,家长却对警卫的劝阻置之不理,两人因此发生争执。

  家长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觉得虽然红线处不能停车是事实,但是自己只是稍微停一下,警卫的行为未免太大惊小怪,同时表示出对警卫工作的不尊重和看不起。

  而警卫一直在申明自己为了居民安全,职责所在。

  就在两个人争执不下之时,车内的孩子突然哭喊着说:“叔叔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哭声里有害怕,有愧疚,让听的人都感觉心酸。警卫连忙说:“不是你的错,是你的家长的观念需要改一下。”

  可是孩子的家长仍然拒绝道歉并制止孩子道歉,在孩子的哭泣声中,显得十分刺耳。

  家长自己已然知道红线处不能停车这一规则,但是为了一时的方便,还是心存侥幸,引发争执后还不知悔改,最后却造成孩子受了惊吓。

  网上关于父母带孩子无视规则的报道层出不穷,关于“熊家长”、“熊孩子”的讨论也是此消彼长。

  男孩在飞机上骚扰乘客,父母视而不见惹怒乘客,引发肢体冲突,被遣返并限制出境;

  地铁内老人制止孩子乱扔垃圾,父亲恼羞成怒对老人大打出手;

  男孩在家习惯乱跑不听从教导,开学四小时就因为不守学校规则被劝退……

  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曾经说过:

  如果孩子钦佩他们的父母并能体验到父母的了不起,那么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种安全感。

  相反,如果父母让孩子感到羞耻,必然带给孩子恐惧感。

  在家长破坏规则、与规则的维护者起争执的时候,不要小看孩子的哭泣,一起丢掉的还有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对规则的敬畏感。

  家长对规则的破坏往往发生在身边很小的事情上。

  有一次坐公交车,车上人比较多,我站在车厢前边,旁边坐着一位妈妈带着六七岁的男孩,男孩正眉飞色舞地和妈妈讲学校里的事情。

  这时车上上来两位老年夫妇。男孩立刻想要起身,可是却被他妈妈一把拉住。男孩不知所措地看了一眼妈妈,放弃了起身。

  司机用广播呼吁乘客为老人让座,男孩再次想站起来,却仍被妈妈阻止。她小声地说:“你干嘛,还有好几站!”

  我看到男孩脸上写满羞愧和不安,直到下车他都低着头,之前的开心愉快早已不见了踪影。

  孩子肯定心生疑惑:妈妈这样做和老师讲得完全不一样啊,到底我该怎么办啊?别人会不会笑话我啊?

  妈妈对“主动让座”的忽视,妈妈和老师两种权威的对抗,让孩子心理安全感被击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1.规则≠不自由

  规则意识与孩子的自由成长并不违背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很有必要,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底线,规则对人有约束和限制作用它能保障孩子的安全,并引领孩子在正确的生活路线上成长。

  自由必须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给予孩子规则以内的最大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棉花糖实验

  2.规则意识是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十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著名棉花糖实验,来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

  在这些实验中,孩子们可以选择立刻享有一块棉花糖,或者选择等待十五分钟,得到两块棉花糖

  通过十几年跟踪调查,米切尔发现当初选择等待、自控力强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从而得出结论:即便是孩子,那些有自律精神的孩子,最终也会更容易走向成功。

  自律代表着严谨、高效,缺乏自律能力,必然意味着拖拉、懒惰、低效……

  但是孩子的自律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而规则意识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外在约束因素。

  孩子的心灵就像纯洁的白板

  家长不遵守规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隐患很大。

  1.助长孩子的投机取巧心理

  家长往往对规则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可是有时出于利益考虑,会“酌情”通过破会规则的方式谋求利益。

  比如没车的时候闯红灯,比如包包里装几包单位的纸巾,这些行为虽然小之又小,但是这些行为会让“天生的模仿家们”错以为规则可以为“需要”让步,从而养成爱占小便宜、爱钻空子的坏毛病。

  2.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两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而二到八岁是孩子安全感建构、维护的重要时期。

  当家长随意破坏规则的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就会被冲击。家长的做法和书上、课堂上讲的正确做法不一样无疑会让孩子感觉不知所措,

  就像拥有两块手表的人永远不知道正确的时间一样。而这种不安的心情会让孩子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恐惧和抵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3.对规则的蔑视会养成“熊孩子”

  环顾四周,经常看到喜欢破坏规则的“不合格”家长。例如带着孩子逃票、跨越护栏、超市乱品尝……

  孩子刚开始的反应往往是低着头、不好意思。可是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处世方式,从而养成“无视规则、我行我素”的坏习气。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下养成的坏习惯,往往会伴随孩子的成长而加剧。

  孩子本身没有熊不熊一说,往往是“熊家长”的错误示范让孩子成长为“熊孩子”。

  把好孩子培养成了“熊孩子”,这是家长无视规则付出的最大代价。习惯,不论好坏,养成以后,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影响孩子的社交、婚姻、家庭等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每位家长都必须重视的“必修课”。

  1.自身严格遵守规则

  哥哥规定侄子吃饭的时候不准看电视,可是自己却边吃饭边看手机。

  侄子多次申明这样不公平,可是哥哥却说:小孩子看电视没用,大人看手机是工作需要。结果侄子大吵大闹,非得说自己看电视也可以学习。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做样子。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不仅会失去威信,也会让孩子轻视规则。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双面性格:有人监督的时候遵守规则,没人在的时候随意打破规则。

  2.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并严格遵守

  家庭是社会的演练场,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应该从家庭开始培养。

  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见。加强孩子的参与感,增强孩子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避免大人制定的规则脱离孩子实际而失去可行性。

  3.规则制定后要有力施行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无论是自己家中设立的规则,还是社会上的既有规则,一旦明确规则,就应该时时处处遵守。不能“打折”施行,让孩子以为规则是可以忽略的。

  而孩子一旦出现不守规则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指出并给与批评。

  4.破坏规则以后勇于认错

  作为家长,如果无意之中违反了规则,那也应该及时“止损”。

  错了就是错了,在孩子面前低头不是认怂的表现,恰恰相反,敢于直面错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是敢作敢当的父母,

  还会增加敬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的建立,对孩子来讲不是限定,更多的是保护孩子不受规则惩罚。

  德国妈妈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和秩序。

  规则无处不在,比起跟在孩子身后做“小尾巴”,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才是为孩子树立的最佳安全保障。

【聪明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教会孩子这件事】相关文章:

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这三点11-09

家长必看,聪明的父母教会孩子思考!10-31

孩子上初中前,父母一定要教会他们这7件事!10-30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苦10-01

孩子迷茫无主见,就是因为父母做了这6件事!10-31

顽皮的孩子未必就是聪明的孩子12-06

请教会孩子交朋友,这很重要12-06

聪明的爸妈暑假就带孩子做这4件事10-30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父母应教会孩子科学使用11012-11

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最大11-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