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孩子的后果

时间:2023-12-11 14:02:15 教育 我要投稿

  “不听话,叫大灰狼来把你抓走!” 拜托,别再用忽悠我的方式来骗我娃了。就算孩子不听话,我们也不能用欺骗的方式,只会越用越糟糕。

欺骗孩子的后果

  在上一代人的“育儿锦囊”里,似乎都装着“孩子还小,听不懂道理,哄哄就过去了”这一条。

  想想,我们小时候谁没被忽悠过?

  骗我们喝药的时候,说这是糖水;

  去打针的的时候,说一点都不疼;

  要去上班了,嘴上说着不走,结果趁我们不注意就溜了。

  这些在大人看来就简单哄小孩儿玩儿的话,最后却变成了迷惑、害怕和不信任,潜伏在幼年时我们小小的脑海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妈妈们变成奶奶或者外婆,原本早已泛黄的“忽悠大法”又重出江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继续上演。

  甚至有时候,被忽悠大的我们,明知道这样不好,却也会不自觉的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

  可是,“忽悠”孩子真的有用吗?

  01

  想起潼潼3岁多刚上幼儿园的那会儿,门口新入园的孩子们的哭声,那叫一个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家长们也是“各显神通”,有的哄,有的逗,想尽办法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可怜送进教室。

  送孩子入园,常常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和亲密的抚养人第一次“小别离”,对很多孩子和父母都是一个考验。家长们也都牟足了劲儿,在孩子入园前就努力做好各种功课,我也不例外。

  潼潼入园前,我就经常给她讲讲幼儿园的绘本,告诉她幼儿园会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也提前带她去幼儿园参观和参加亲子课程,让她提前适应环境,还准备了从小陪伴她的安抚玩具当“伴读书童”。

  这些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小人儿脑海里和妈妈分开的恐惧感,但多多少少也帮助了她迈出适应环境的第一步。

  最开始,她也会紧紧抱着我的脖子哭,舍不得我走,要听我说很多遍“妈妈一下班就会准时来接你回家”,才肯三步一回头挪进教室,我也一定会信守诺言,在潼潼放学的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门口。

  慢慢的,我们在门口“你侬我侬”的时间越来越少。她慢慢体味出了在幼儿园里拥有的独特乐趣,与老师和同学都建立了情感联结,这也成为她愿意跟我挥挥手说再见、蹦蹦跳跳走向幼儿园的内在动力。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一个多星期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已经慢慢适应了幼儿园时,有一个小男孩,还是会在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上演一出轰轰烈烈的“琼瑶剧”。

  这个男孩,我第一天送潼潼入园时就遇到过。那天在幼儿园门口,我正在低声鼓励潼潼,只听男孩儿妈妈大声说:“你快进去,幼儿园里面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你先进去玩,妈妈回家拿个东西马上就来。”

  第二天,小男孩还是哭得很崩溃,妈妈又换了说辞:“宝宝乖,你先听话进去,妈妈现在去给你买冰淇淋,一会儿给你送过来。”

  当然,这些当下的“承诺”,其实都是无法兑现的。

  看着小男孩一次比一次大声的哭喊,我心里也隐隐有点心疼。

  在孩子哭闹的当下,我们“忽悠”一下,天真的孩子常常就真的相信了。他擦干眼泪,走进陌生的教室,心里想着妈妈马上就会来了,可当他发现自己苦苦等了一天妈妈也没来,下一次他还会相信吗?

  “忽悠”孩子,从来不是长久之计。它可能像一颗即时生效的止疼片一样,当时可以让不受控的孩子镇定下来,但止疼片吃多了也会让人慢慢“免疫”,直到有一天彻底失效。

  这种应付当下的“忽悠”,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02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拦路的小怪兽。

  孩子小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常常是最管用的方法,可随着孩子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了,我们就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去引导他们正面面对种种不如意,并学会真正处理它。

  直面这些小怪兽,可能正是提高孩子认知水平和培养性格品质的好时机。

  在潼潼刚学走路的时候,很容易跌跌撞撞下摔跤,然后趴在地上放声大哭。潼爷爷爱说:“没事儿不疼,都怪地板,大宝别哭!”然后使劲打几下地板。

  孩子当下可能会因为注意力被吸引而收住委屈的眼泪,但下次摔倒时,她还是不明白摔跤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摔跤和疼痛的联系又是什么,所以,她还是会再哭。

  后来我一边学着她摔倒的样子,一边温和地告诉她:

  “宝宝摔倒了,有点疼是吗?妈妈知道的,妈妈给你吹吹。刚才你走得太快了,一下摔到了地上,地板很硬,所以你会疼。下次走路的时候慢一点,眼睛要看着路。”

  慢慢地,她自己就从行为和结果的联系中明白了“摔倒”是怎么发生的,只要摔的不疼,她就没事儿人似的自己爬起来继续去玩了。

  记得还有一阵子她突然很害怕打疫苗,每次去都会大哭不愿意,一同去的潼奶奶总会习惯性的跟孩子说:“没事,打针一点都不疼。”

  可我明明知道,打针就是真的会疼啊,我小时候也会因为疼而害怕打针,这次骗孩子说不疼,她接受了打了,可下次还是会哭。

  私下跟奶奶沟通之后,等再去打疫苗时,我们换了方式。

  我找出关于打针的绘本和医生的角色扮演玩具,告诉她打预防针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被细菌病毒欺负。每次去打针前,我也会提前告诉她,今天我们要去打针,可能会有点疼,但是打了针,我们身体就会更加强壮,不会那么容易生病,所以希望潼潼勇敢一点。

  排队的时候,如果有特别坚强不哭的小朋友,我们也会指给她看:“哇,那个姐姐好勇敢,打针虽然会疼,但是她坚持住了没有哭。”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打疫苗时,她就真的不哭了,还经常会很骄傲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很勇敢。”

  或许,在大人的潜意识中,常常觉得孩子还小,讲道理麻烦,她也未必听得懂,有时候骗骗就过去了。

  但其实,在我们每次面对孩子的哭闹时,如果能多一点耐心跟孩子解释,帮助孩子去理解他所面对的事情,孩子的脑海中也会越来越清楚现实的样子,会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懂事和坚强,在他们面对的每一次困惑和不安里,其实都藏着一次成长的机遇。

  03

  这么说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一本正经的和孩子讲道理吗?我觉得这也未必。

  有时候,一些基本的原则问题,比如安全原则,跟孩子讲清楚了,即使孩子依旧哭闹,大人也需要保持情绪上的冷静,温和坚定执行就好了。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行动知道,自己有不能触碰的“红线”。

  也有些时候,我们偶尔也能视情况用些“智取”的方法。

  比如有次潼爸爸要出差,潼潼抱着爸爸的腿说不走不走,要赶飞机的潼爸情急之下只好说:“爸爸给你买了一个小礼物,但是快递叔叔不小心寄到别的地方了,爸爸出去给你找回来。”

  过了两天,他回来的时候,就真的给潼潼带了她喜欢的礼物。

  这种圣诞老人式的“白色谎言”,并不同于不走心的“忽悠”,而是在理解和懂得孩子的基础上,编织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可以相信并理解的小故事,或者给孩子一个可以实现的美好期许,并把它当做一个郑重的承诺去实现。

  孩子的世界里,本就充满各种美好的想象,如果我们能用一点想象力,把即将爆发的一场“战斗”,化解成故事般美好的期许,也不失为为人父母的一种智慧。

  当然,这样的“智取”,要建立在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上。

  在偶尔需要走捷径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加思量,当下说的话是不是打算兑现。

  如果总说那些恐吓或欺骗式的“忽悠”,就会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在信任消失时,我们再怎么大叫狼来了,孩子也会充耳不闻了。

【欺骗孩子的后果】相关文章:

打骂孩子的后果08-08

女人扔下孩子的后果03-30

长期打骂孩子的后果04-14

千万不要欺骗孩子11-17

经常打骂孩子的后果04-14

生孩子的小三的后果05-22

适时让孩子品尝下后果11-27

对孩子吼骂的严重后果04-14

孩子只吃肉不吃菜的后果1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