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多动,常常被家长们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对于说谎的孩子,爸妈就会担心孩子学坏了,性格不纯良了,面对多动的孩子,就担心他不能专注学习,甚至是患病...
到底该怎样认识和引导孩子说谎及多动的问题呢?
说谎的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成因: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
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像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产生说谎行为。
2、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
同样,她还会认为,如果我说明已经做过某项“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现说谎行为。
3、有时候说谎还是孩子逃避某项“苦差事”的借口,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有的孩子还会说他生病了,试图“逃过一劫”,这时家长也要理解孩子,其实比较小的孩子,是有一定的分离焦虑的。
如何应对孩子说谎的问题:
1、如果孩子因为想像和现实混淆而说谎,我们就不妨多琢磨一层,看看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担忧是什么,然后在找到这个根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说出谎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排解他们的担忧。
2、如果孩子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我们就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标准,让孩子有机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节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实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说谎,我们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须做这件事,如果可作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马,如果必须要做,则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支持孩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说完了撒谎,我们再来谈谈孩子多动的问题。
典型表现:喜欢爬上爬下、扔来扔去、钻进钻出、东摸西动,仿佛没有停歇的时候。
成因: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自发使用原理”,就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些机体功能形成和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婴幼儿就会自发地加以充分利用。所以,随着孩子大小动作技能的发展,孩子便可能在自发运用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变得十分“多动”。
如何应对:
1、剔除不合理的“乖宝宝”情结,父母首先要认识到一个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两岁孩子,本身就应该是活泼爱动的,只有那些患有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的孩子才会懒言少语。
2、顺势而为,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活动环境,更积极的做法则是适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3、不要给孩子乱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否则,孩子轻则会感到逆反,而变的更加好动,重则会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而认为自己异于常人,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导向是极为不利的。
4、如果实在无法忍受孩子漫无目的的乱动,也可以引导孩子合理的释放旺盛的精力,比如,运用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等新奇的空间,在满足孩子探索欲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比如画画,搭积木等。
5、想要孩子安静专注的做事情,也可以让孩子玩沙玩水。
另外,宝宝的好动往往也是伴随着一个从出生就开始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
宝宝从一出生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比如你把手指塞进他的小手心,他会紧紧抓住不放;将某个物件靠近他的嘴角,他会快速地转头吸吮……这些寻常动作,都是宝宝动作敏感期的体现。
宝宝的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另一个是手的动作。
1 孩子的游走的敏感期。
一般发生在11月—2岁,这个时候的宝宝刚从爬的视角变成站起来的视角,就会孜孜不倦的一直使用自己的双腿游走;游走的敏感期不仅让宝宝可以探索到更多的世界,还可以训练宝宝腿部的肌肉群。
这时如果过多的限制宝宝活动,可能会导致宝宝的游走敏感期滞后,甚至体育及肌肉发展不够。游走敏感期之后的表现,就比如有些宝宝上幼儿园了还不能安静的坐下,常常在教室里疯跑。
2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岁—3岁。
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甚至会开始把能拿到的东西用力的扔出去。而宝宝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训练了孩子大臂,小臂及手部的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宝宝的手眼及手脑的协调能力。
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不干涉,并且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训练机会。
例如孩子在游走的敏感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如走线,你追我赶等的游戏。
孩子在手的敏感期的时候可以陪孩子玩一些喂小兔子吃胡萝卜之类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将手臂举过头顶去扔东西,给他不同材质不同重量的东西扔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快且顺利的度过这个敏感期,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世界,提高孩子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当孩子走够了,扔够了,他的这个敏感期也就自然而然的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