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蒂的悲剧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
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消退”了。
小托蒂的遭遇并非偶然。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结果都一样——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杨傲林)
孙瑞雪:
小托蒂的悲剧在于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经验证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刚开始还限于一些老人、低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厉害。
试想儿童不能自己思想,不能使用自己的意志,那意味着什么呢?
视觉的敏感期
荷兰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佛里斯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发现雌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这个地方既安全又隐蔽,当幼虫出壳时,它对光线非常的敏感。光吸引了它,它朝着树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恰巧在那里有它赖以生存的食物:树梢的嫩叶。当他长大后,失去了对光的敏感,这种本能也就失灵了。植物学家把这称为:动物的敏感期。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是怎样感觉光的呢?在黑暗的隧道尽头,一个光点出现了。因为在黑暗中,这个光点显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义。光点逐渐变大,但它依然在黑暗中,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使得这一点光充满了意义。直到光明完全吞噬黑暗,就好像一下子扑进光的怀抱中,光明包围了婴儿。婴儿扑到了光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寻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很快就能寻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副画、窗帘、或者书柜里的书产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婴儿会高度投入地一直注视着那些地方,直到疲倦为止。这不同于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对婴儿更具有吸引力。
罗曼·罗兰在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在哈佛大学的戴维H休伯尔和托斯特威塞尔对视觉的敏感期非常地感兴趣。他们发现了一个一只眼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在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后仍然不能复明,他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同时把一只新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的猫眼皮缝上,实验的结果是这样:小猫眼皮的线拆除后,小猫依然失明,这是因为小猫脑内负责处理那只眼睛的视觉信息的神经元不能和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或者说负责处理失明的这只眼睛视觉信息的神经元即使和其他神经元建立了联系也只是帮助另一只眼睛传递视觉信息。而成年猫则不然,拆线后他的视力立刻恢复了正常。
这一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在早年的某个特定阶段,脑内的神经元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便使其和其他的神经元发生联系。否则,大脑的发育会受到永久性的影响。
婴儿视觉的敏感期是在出生时唤醒脑内神经元的工作,或是这是一种脑内完全的建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儿童的视觉从不会偏离在生活环境中的明暗相交的地方,这个过程结束后,视觉将在孩子头6年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有的教育家甚至认为儿童对外在世界的认知靠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好象我们说的外星人一样,只有一只大大的眼睛。这样的说法实际就是为了强调视觉对儿童的重要性。
实际对一个头半年的新生儿来说,尽管他依然具备其他的感觉能力,例如:听觉、触觉、味觉,但是在头半年的发展中,视觉和味觉对他的发展就像一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一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