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到质变,静待孩子进步

时间:2023-11-28 07:27:10 教育 我要投稿

  有时候,最好不要跑得那么快

量变到质变,静待孩子进步

  有一句话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教育,已经晚了。”

  人生的竞赛,真有这么可怕吗?

  不过,幼儿的早教确实从一出生就可以开始。但是,如何进行和“教”什么,要取决于孩子的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建立在儿童相对发育成熟度基础之上。不同成熟度的孩子,从体力活动到感知觉、认知,以及大脑皮层的各种高级神经活动,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很多父母总喜欢将同龄的儿童进行能力水平的相互比较。其实,在生活实践中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简单道理是,我们说的“年龄”,指的是“日历年龄”。同为1岁的孩子,生在年初还是年尾,其生理成熟度可相差不小,能力表现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所谓几岁、几个月,是指孩子生下来经历了多少喂养的路程。时间够了,营养够了,他该有的能力就会表现出来。否则,达不到其生理成熟度,任何所谓的‘训练’、‘早教’都无助于事。过早、过重的训练,反而加重了儿童的负担,压抑和损伤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能力发育潜能。” 著名的科学育儿专家丁宗一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

  我的一个观点是,所谓早期教育的起跑线只是自家娃儿特有的,在这个起跑线上,只有他一个人和自己赛跑。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另外一句话:孩子一生下来就要进行教育。确实,孩子一出生就处于由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所组成的特有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其进行适宜早教。

  《一定要比赛吗?》

  《一定要比赛吗?》是好莱坞电影《真实的谎言》里女特工扮演者的作品。她在其中提了很多好问题,比如,人生是一场比赛吗?我们的人生就是要学会更快地起跑、一刻不松懈的途中跑和最后的冲刺?

  “如果大家不互相帮助,是不是我们都会累到?”书中还说:“有时候,最好不要跑得那么快,落在最后,才会发现风景的美妙。”

  《一定要比赛吗?》(美)洁米·李·苛蒂斯文,(美)劳拉·康奈尔图,范晓星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版。

  早教教什么,促进大脑发育是关键

  人体最早形成的系统是负责控制5种感官: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这也是早教要遵循的一个顺序。婴儿所触摸到、嗅到、尝到、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加强大脑的锻炼,从而促进大脑发展。而大脑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石。

  比如,在婴儿开始理解单个词之前,大脑内必须构建好复杂的神经回路。要构建这些神经系统,第一年的时间内,就需要先收听到数量巨大的声音和词语。

  早教最重要的事是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而不是去锻炼大脑。为孩子提供温暖轻柔的触摸是很重要的事情,对以后的情感、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利。

  其次,要帮助幼儿学会说话。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习得语言,但是学说话很可能是所有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智力成就,而且对以后的发展殊为重要。比如,到了小学期间,语文学习中的作文能力,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锻炼作文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你说我写”—让孩子将自己感觉到、理解到的内容用嘴巴说出来,并由家长记录下来,再逐步过渡到让孩子自己写。

  早教怎么教,不闻花香埋种子

  我辅导过的一个朋友,孩子16个月,开朗大方,会在社区里跟人打招呼,几乎对所有大人的对话都兴趣盎然,努力地学说话,两三个词的英文短句也能说。从这个案例来看,以下建议家长可以尝试。

  让孩子的生活多样化

  丰富的经历会使大脑的连接更加和谐,也有利于让大脑的构造和特定的环境(家庭、学校、同龄孩子等)之间变得更加适应和协调。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多种玩具,尽量不让孩子总是长时间玩同一种玩具,比如十多天。

  如果担心浪费,可以将孩子喜欢和熟悉的玩具先给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孩子会再一次产生兴趣。

  带着孩子去不同的地方

  带着孩子到不同的地方游览,可以丰富孩子的阅历,让孩子欣赏到不同的景象。特别是让孩子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可以带着孩子到社区里所有孩子能进入的场所去看看,同时跟他介绍这些场所。带孩子上街的时候,不要匆忙经过路边的各种服务机构,而是领着孩子走进去,在介绍的基础上,尝试着体验。

  带孩子接触不同的人

  让孩子接触家庭成员外的更多的人,尤其是接触不同年龄段的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社区小组织,找到适龄的孩子,组成可以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互相串门、亲子出游的松散团队。

  3岁以后,孩子的成熟度发展到足够水平,又进入了幼儿园这种学习和社会交往的特定场所。这时候,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家长要把各种兴趣推送到孩子面前,仔细观察孩子对不同兴趣的反应,给孩子提供接触、实操、体验的机会,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兴趣是会发生多次转变的,并不一定代表着孩子“喜新厌旧”、“没有长性”,尽量去适应孩子兴趣上的变化,去等待和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强制性地进行灌输和“兴趣培养”,容易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过早地固化。这样一来,孩子大脑功能的某一部分虽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大脑负责构思和突破的创造性功能却会减弱。

  而且,如果强制性地让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情,不但会使孩子没有自主性,还会使他成为没有积极性和干劲的人。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失去轻松愉悦的心情,不然会把这种“兴趣爱好”与不良的心理体验画上等号,也就基本上扼杀了孩子将来继续探索这方面的欲望。经常或反复的话,孩子做事的欲望容易枯竭,极有可能发展成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人。

  因此,早教不要过早地期盼孩子开花结果,而是给孩子的心智发展埋下幸福的种子。

  早教不要比,切忌进行单一评价

  有一所全国性规模的英语学校,以培养、提高英语考试能力为宗旨。在这所学校里,最初以中学以上的孩子为培养对象,后来年龄越来越小,一直到开设了幼儿园儿童的学习课程。现在,他们又进一步降低了年龄,还有以婴儿为对象的课程。

  除了学校,还有许多提倡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的机构。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在逐渐增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机构会对幼儿进行“评测”,而家长也很在意这些评测结果。

  当下社会,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和追求,已经远离家庭教育之本。翻开报纸,常常可见“某某大学的富豪多少多少”等类似的报道。有一本宣称培养了天才儿童的育儿书,这个孩子的天才事迹就是英语口语好,可以跟外国人进行交流,幼儿时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上哈佛、当总统。这样会给一些父母一种错觉,以为不管怎样,不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是没教育好孩子。

  对于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如果只以一种评价方法去衡量孩子,并为之叹气失望,家长就会焦虑,就会忽视了孩子其他的优秀能力。特别是在集体教育中,在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之后,母亲往往生出这种念头:“别的孩子都能那样做,你却不行……”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生理成熟度,评测结果即使达不到所谓的标准,也不过是某一时期、某一维度的评价。家长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观察孩子,带领孩子发挥自己所长,成就自己所长。

  在早教的道路上,如果我们选择了某些方法、工具和活动去教育孩子,即使发现孩子接受早教的速度比较慢,也不要为此而怀疑“这个孩子不行”。相反,我们要自我调整,看看自己对于早期教育的期待是否过高。

  人的能力本来就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单单以一种能力、一种评价来衡量。我们应该调整好对早教的期望,继续抱着热情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让孩子的大脑发达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包括我们在内的环境中成长。别人的育儿计策未必适应你和你家娃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有耐心去探究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榜样示范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某个方法。

  父母最不应该把知识教育当做早期教育的唯一,把智力开发当做早期教育的重点,要以孩子为本,发展他自身,兼顾情绪情感、初步能力和日常知识培养,让咱的娃成为“不会倒在长跑途中”,知道什么是幸福的人。免得在被追问“你幸福吗”的时候脱口而出:“我考了100分。”“我考上了清华。”与孩子一生的幸福相比,这些过程中的节点不那么重要。

【量变到质变,静待孩子进步】相关文章:

孩子数学不开窍,是静待花开还是数学启蒙?11-18

“幸福陪伴静待花开”10-26

有一种爱,叫“相信孩子,静待花开”11-23

孩子从平凡变到优秀,需要经历哪几步?10-29

慎待孩子的“人来疯”11-13

冷淡待孩子比打孩子更可怕11-18

父母怎么好声好气待孩子11-11

孩子早餐别重“量”不重“质”11-22

孩子吹空调要有度有量08-28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11-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