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些情况,你会不会干涉孩子交友?

时间:2023-11-26 17:26:58 教育 我要投稿

  都说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正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楮。于是不少父母就担心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明确分辨好坏、对错、善恶。那么,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择友?如何引导呢?

遇到这些情况,你会不会干涉孩子交友?

  亲爱的朋友们也可以试着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干涉孩子交友吗?

  情景一:

  我女儿29个月了,有个39个月的女孩最近总来和她玩,她们在一起玩了几天我发现那个女孩非常任性,还特别爱哭,小孩特别爱模仿,我怕我女儿也变成那样,所以我不想让她和那个女孩玩,但那女孩特别缠着我女儿,我怎么都躲不开她,我又怕过分阻止她们来往影响我女儿的社交能力,请问我该怎么办?

  情景二:

  我的孩子4岁了,女孩,外向。我们平时教育的还可以,习惯也比较好。她喜欢交朋友,但是现在我感觉有的孩子缺点毛病特别多,和他们一起玩,怕其他孩子把不好的习惯传染给她,这种担心多余吗?她该怎样选朋友呢?

  情景三:

  我女儿已经读三年级了。她很容易就跟其他小朋友变熟,在学校也有很多朋友。但是现在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也渐渐有些担心了,怕她在学校交一些可能比较调皮的朋友。想起自己小时候,我父母也经常跟我说,不要跟成绩不好的玩。我当时还很鄙视他们这个想法,但是到现在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了哦,很希望她多跟成绩好的小朋友玩,不知道其他父母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另外,我到底要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在上了幼儿园之后,会越来越有同伴交往的需求,也逐渐对身边的小朋友有了亲疏远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孩子对“朋友”的概念的确是从“与朋友做相同的事”开始。就像妈妈所说的,孩子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能够理解,爸爸妈妈希望孩子身边都是“好的榜样”,来学习和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若身边有“坏榜样”就希望尽量帮助孩子屏蔽。

  但事实上你会发现,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无论你如何费心尽力地给孩子挑选学校、挑选班级、甚至挑选朋友,孩子的身边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伙伴。有的好静,有的好动,有的听话礼貌,有的调皮任性。你想要一直给孩子做选择、为孩子屏蔽掉“不好”的伙伴和影响并不是长久之计。一味对同伴、环境进行抱怨和焦虑,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应该摆正心态,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

  与其把“罪责”推到“不好”的同伴身上,不如有效给孩子立规矩

  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与同伴的游戏多是平行游戏,就是各玩各的,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和相互影响其实很少。稍大一点,孩子会需要真正的同伴互动,与小伙伴一起活动、一起游戏。而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孩子绝对不是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倾向,完全简单地、不假思索地模仿他人行为的。

  总的来说,家长所担心的“被带坏”的情况发生,往往并不是完全由于孩子间不良行为的“模仿”。更多是由于孩子强大的好奇心、探索欲与自我控制能力不匹配造成。孩子正处在习惯和规则建立的时期,内心的秩序规则还未建立牢固。孩子有时做出一些家长认为“出格”或“以前都很乖不会这样”的事情来,也许是因为孩子太兴奋和好奇而忘记规则了,或者头脑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规则。不能完全把“罪责”推卸到“不好”的同伴身上。

  从这一点上说,父母平日有效地给孩子立规矩,同时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从根上预防孩子的“行为出格”。

  尊重孩子的朋友,并适度表明自己的倾向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交友倾向,选择自己欣赏的、与自己脾气、性格合得来的小伙伴作为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发掘小伙伴的优点和长处。比如跟孩子聊一聊“为什么你更喜欢XX小朋友啊?”“XX小朋友是不是很有礼貌?很爱帮助别人?…”“妈妈也喜欢XX小朋友,因为妈妈觉得TA…”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引导,知道哪些是好的品质和行为,自己应该模仿和学习。

  即使是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不要完全抱着“那个孩子不好,我不要我的孩子跟TA来往”这样的想法。既然是孩子喜欢的好朋友,不妨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也许你并不像自己的孩子那么全面了解他们的好朋友。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即使朋友有缺点,也可以通过与自己孩子讨论、比较,适度跟孩子表明你的看法,排除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从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一个人,不局限于某个方面就武断地否定别人,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别人的优点上。这是家长自己应该首先做到的,也是应该逐渐引导孩子做到的。

  不要给孩子限定小圈子,鼓励孩子与更多的伙伴交往。

  虽然每位家长都承认,应该让孩子增广见闻,应该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帮助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免不了想要为孩子划定一个小圈子,建造一个小温室。凡遇到自己认为“不好”的孩子,就会想要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对方玩、尽量离对方远点…

  这么做,容易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更多功利的原则和想法。有些孩子则可能充满迷茫,逐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朋友、跟朋友相处。还有一些孩子出于逆反心理,偷偷与父母认为“不好”的朋友密切来往。总之,父母这样的“良苦用心”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社会化,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行为和同伴关系建立,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有研究表明,与不同发展水平和成长经历的同伴进行游戏的孩子,具有更好的包容性,能够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心理状态,具有更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因此,父母在孩子交友方面还是不主导,多鼓励、少限定为好。

  孩子正处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习社会行为规则和社会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多鼓励、少限定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形成清晰一致的行为标准。

  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同伴交往中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力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正处在活跃发展的时期,对一切事物、一切行为事件都感到新鲜好奇。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模仿他人合作、互助等好的亲社会行为。孩子会通过他的观察了解到,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期望的,会受到赞扬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喜欢的,可能会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孩子会逐渐学习、推理,形成自己内在的行为规则和道德约束。

  当孩子的身边出现一些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正面的言行影响同伴,这样不仅对同伴的行为有所影响,也为孩子提供了一次明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机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明确并遵守自己的准则。同时增强了孩子自己在同伴中的影响力和自信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