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并非人们理解的高傲、不屈、要面子、争强好胜。很多时候,表面上的宁折不弯,恰恰是内在脆弱的表现——不能接纳现实,不能接受挫折,封闭自己的心灵。
所有父母都会在心中虚构一个自己孩子的形象,包括“认为他是怎样的”和“期望他是怎样的”。
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世界上没有比我更了解他的了。”“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做。”“他从小就很善良,根本不可能欺负别的孩子。”“他是我一手养大的,他想的是什么我还不知道?”这些其实往往都是幻觉。一旦孩子表现出并非你想的那样,你就会感到沮丧、恐惧、不安,就会用种种办法把孩子复原到你虚构的那个形象上。一旦复原失效,甚至可能采用包括暴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当然也包括了类似于哭泣、寻死觅活这样的“软逼迫”,来使孩子成为你心目中认为的那样。
至于“期望他是怎样的”,最典型的就是望子成龙。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怀有期望,这是正常的,但培育性的控制是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和意志,尽量提供实现这种个性和意志的条件,使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压制性的控制,则是必须按我的意志办,实现我希望你达到的目标,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人。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是他自己,不是谁的附庸。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孩子和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我可以尽量多地了解他,但不可能了解他的全部,更不可能等同于他。就像针刺在他的身上,感到痛的是他,所有的感受都是他自己独有的,我们可以去理解,但却不可能代替他痛,也不可能感受到和他一样的痛,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他是他,我是我,你必须承认这一点。
所以,我们所认为的“他是那样一个人”只是我们的认为,并不一定准确。我们所期望的“他应该成为那样一个人”也只是我们的期望,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尊重孩子,这是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可能有的父母还是会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孩子。不尊重就不行吗?不行,真的不行!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恋的,都是按自己的意志存在,你如果寄望于通过改造(或塑造)孩子来形成双方和谐的关系,那就必然意味着用你的自恋来压抑他的自恋,他的自恋必然会保护自己,反抗你,双方就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对抗是会消耗能量的,而且是巨大的消耗,就像战争一样,资源被用于彼此破坏,而不是自身建设,孩子本来可以用于成长的能量就这样浪费了,甚至产生恶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