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工具:让孩子更会思考

时间:2023-11-24 12:25:20 教育 我要投稿

  上周末乘车去乡下玩,小鸿和亲戚家的孩子小敏一起试着在井里打水,小桶放下去,“咚”,再吭哟吭哟拎上来,很有趣。水打上来之后再倒到另一个桶里,可以浇田里的菜。

心智工具:让孩子更会思考

  这个周末,小敏来小鸿家玩,小鸿对妈妈说:“我还想和小敏一起玩打水的游戏。”

  “嗯,你先把’打水’过程画出来看看。”

  小鸿画好了(上图)。

  妈妈说:“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呢?”

  小鸿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要一根长绳子,因为桶要放到很下面。家里好像有一个小塑料桶,长绳子不知道有没有。可要在哪里玩呢?桶没地方放下去……”

  小敏看了看,说:“你这画上只画了一个桶,水打上来之后还得要另外一个桶运呢。”

  小鸿在家里只找到一个小桶,还少一个,但没找到合适的长绳子。

  妈妈说:“那我们一起去超市买吧!正好今天我去超市买点菜,你爱吃的黄瓜、鲫鱼和虾,还有酸奶。我们还要帮爷爷去书报亭买份报纸。”

  “好!”小鸿和小敏很开心。

  妈妈对小鸿说:“今天你来负责买好吗?先找张纸,画下来要买的东西,这样不容易忘,一会儿到超市你来‘当家’,妈妈今天负责推车和付钱。”

  小鸿很兴奋,在纸上画了起来。

  妈妈在旁边看着,说:“你再画上书报亭和超市,再和小敏商量一下,等会儿我们坐车先去超市还是先去书报亭?”

  小鸿画了大致位置,指着图对小敏说:“这是超市,这是书报亭。我们先坐139路公交车,下了车去超市,买完东西再去书报亭,怎么样?”

  小敏仔细看了看小鸿画的图,说:“小鸿,你画错啦!书报亭就在139公交车下车的附近,超市在对面!”

  小鸿想想,自己是画错了,赶紧改过来,然后说:“那我们从公交车下来,先去旁边的书报亭帮爷爷买报纸,再到对面的超市买东西。”

  根据小鸿画的“购物单”和设计的“行程”,顺利地买到了所需要的全部东西。

  回到家后,小鸿和小敏赶紧要玩“打水”游戏,可是哪里能玩呢?他们求助于妈妈,妈妈却说:“你们俩讨论讨论。”

  小敏提议:“阳台怎么样?可以把小桶吊下去的。”

  “但阳台上花盆很多,不好爬上去。”小鸿反对。

  “要不从楼梯上放下去?”小敏又问。

  “楼梯不高,放不了多长呢,”小鸿说,“从我的双层床上放下来,怎么样?”

  “嗯,好!”

  于是,小鸿和小敏爬上了双层床的上层,高高兴兴地玩起了打水游戏。

  【分析】

  在故事中,无论小鸿想做什么(玩打水游戏、去超市买东西等),小鸿妈妈都建议他先画出来、说出来或和同伴讨论,通过“心智工具”,提升了他的思考能力和富有条理地实施计划的执行力。

  1.什么是“心智工具”?

  如何让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更聪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回答是“通过中介活动”,正如孩子通过骑车(工具)可以更轻松快捷地达到目的(处理物理世界的任务),孩子也可以通过运用“符号”来更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类心智世界的工作。维果斯基认为,正因为人类内化了“符号”这个文化工具,并且依赖它来建构自己的思考,人类与其他低等动物的发展才有了不同的地方,因而让人类高层次的心智功能得以产生。符号既包括言语、文字、表格,也包括画图、象征(比如狐狸代表狡猾等)等。

  2.作为心智工具的一种,言语的表达能促进孩子思考。

  言语表达包括自言自语和对话。

  自言自语的力量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孩子发展中扮演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角色。自言自语可以帮孩子自我调节、和自己沟通,或是引导自我的思考过程及行动。

  孩子的自言自语相当于他的发声思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言自语变得越来越简化或不完整,并逐步内化,再形成“内在的口语思考”和高层次的心智过程。

  妈妈如果可以采用权威开明的管教方式,口气温和,并把工作分解成许多的次目标,如文中小鸿妈妈那样提示孩子“那想想,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呢?”你就会注意到,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也会使用类似的表达,从而提高活动的熟练程度。

  对话的力量

  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鸿妈妈会鼓励孩子去对话、去讨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听到反馈和不同视角的观点,从而促进更多新思想的产生,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

  我们来看一个幼儿园记录的对话例子:

  小文(5岁8个月):恐龙很巨大……

  小东(6岁):几乎就像我们把小蚂蚁踩扁。

  小文:而且恐龙会把我们踩扁!

  从第一句到第三句,除了包含恐龙的巨大身形的原意,又暗含了新的“隐喻”:恐龙和人的大小之比正如人和小蚂蚁的比例,表达意思和层次丰富许多,这一“跃迁”离不开小东的第二句对话,就是在对话和讨论中,孩子的思路得以被撞击、被拓展。

  而在选择“打水”游戏地点这个情节中,小敏和小鸿的对话是提出方案、肯定或否定方案的过程,多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孩子通过反馈和讨论,优化了最佳选择,其实已经很类似大人世界中的“会议”过程,游戏从而也变得更富趣味。

  3.文字或画图是思维的外化,可以促进思考的延展和深入,比言语的作用更强大。

  故事中小鸿妈妈让小鸿把“想法”写下来或画出来,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会发现,小鸿画出来之后就意识到接下来要找一根长绳子和一个小桶,通过找寻在家里发现有一个小桶,但没有合适的长绳子。孩子的思考过程往往容易被出现的新事物吸引,忘了一开始的目标。比如本来找小桶,结果在阳台发现了很久没玩的水枪等,画下来能够提醒他定下的目标及步骤。

  言语是即时即地的,写下来或画出来则让“沟通”、反思和自我调节超越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促进了思考的延展和深入。维果斯基认为,写或画下的符号比即时的言语对孩子的自我调节帮助更大。文中小敏看到小鸿画好的图后就提出了意见:“你这画上只画了一个桶,水打上来之后还得要另外一个桶运呢。”

  对于低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孩子很难完整地描述情境和事情经过,通过画图却能传递更多的信息。意大利著名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各种艺术(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戏剧)都是儿童表达的“语言”形式,各具特色,都能传达独特的“信息”。对低龄的儿童来说,空间的呈现和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通过画图表示比言语描述是一种更有效的表达。在故事中,小鸿画出了超市和书报亭的大致位置,并说给小敏听,小敏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小鸿接着进行了修改,再根据空间位置调整了购物顺序。如果只是言语表达,可能很难说清,也难以发现问题。

  也许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不会写字,画画也不擅长,文中小鸿妈妈也看不懂孩子画的一些图示,这时候不妨问问孩子,那些看似涂鸦的图示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它就像大人列出的工作清单一样,可以提醒他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样就能让孩子自己提前安排,并自己核查。

  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自我调节是由外而内的,通过“符号”这样的心智工具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一开始孩子通过外在的“符号”(自言自语、画图或文字等)来提醒自己,增加反思和对话,在活动中产生更多方案并进而优化,提升计划条理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使用“符号”的娴熟,孩子能够逐步把“符号”内化,到最后即便不通过外在的符号,例如自言自语转化成了“默语”,也不需要在纸上画出来,也能在“头脑”里模拟进程,进行思考、优化和检核,从而提升自我管理和行为处事的计划条理性。

【心智工具:让孩子更会思考】相关文章:

网络游戏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09-15

混龄教育帮助孩子心智渗透11-22

父母怎么能让孩子心智成熟起来11-10

智能手机培养不出心智健全的孩子11-23

别让孩子成为你攀比的工具11-01

家长无意的一句话,伤了孩子的心,更会影响孩子的发展10-29

教孩子换角度思考11-14

3-6岁孩子的心智应该发展到何种阶段?11-16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力11-0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