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时间:2023-11-23 16:07:03 教育 我要投稿

  上班时,看见同事小李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原来小李带孩子去滑滑梯,孩子玩得正高兴时,小李想到要做饭了,就喊孩子回家,孩子不愿意,小李让孩子又玩了一会儿,再次喊孩子回家,孩子还是不听,小李忍不住发火了,冲孩子吼了起来,“你一个人在这儿玩,我走了。”孩子一看妈妈要走,慌得从滑梯上摔了下来,把腿摔破了。小李说,现在后悔死了,孩子想玩就再玩会儿,又不是很大的事,为什么自己就控制不住脾气,冲孩子发火呢?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大多数父母都疼爱孩子,希望能够给他们幸福的童年,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却经常感到困扰。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并不想对孩子大吼大叫,但孩子不听话,惹得我很生气,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确实,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做出某些不好的行为,连父母自己都没有想到。

  为什么父母会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和与儿童发展专家哈策尔共同写的《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中提出:

  当父母感到压力或者发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触及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时,思维可能会停顿,不再灵敏。这种不灵敏可能会将你带入一个不同的状态,并直接导致思维变得不清晰,削弱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这种情况称为“低模式进程”。

  当处于低模式进程时,就进入了失控状态,你将会产生诸如恐惧、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这些强烈的情绪使你无法进行周密的思考而采取下意识的反应,像打骂孩子或者冲孩子吼叫。

  而当思维处于失控状态时,你将会进入一个循环。由于有尚未解决的问题,让你无力抵抗失控状态。

  父母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时候竟导致父母对孩子情绪失控。

  那什么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中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是指自己小时候被教养的经历。有些经历伴随着强烈的无助、绝望、恐惧,而这些感受没有妥善处理,当以后成为父母,会给子女的教养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小丽作为一个母亲。最烦的就是为两个孩子买鞋子,但对孩子来说,买新鞋是件高兴的事情。买鞋子的时候,小丽鼓励两个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鞋子,可当孩子真的选中一双鞋了,她却开始挑剔鞋子的颜色、样式、价格,把鞋子贬得一文不值。孩子买鞋的兴奋渐渐消退了,要不妥协,“随便你吧,妈妈。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不孩子生气地说,“跟你买个鞋子这么麻烦,不买了。”每次,小丽给孩子买鞋,都搞得自己和孩子不愉快。

  事实上,小丽并不想这么做,但同样的事情却反复发生。她经常在离开鞋店后向孩子们道歉,并且总是在作思想斗争,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自己做主买喜欢的鞋子?

  直到有一次,又经历了不愉快的买鞋后,六岁的儿子一脸失望地问她:“你小时候讨厌买新鞋吗?”小丽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回答“是”,她想起小时候每次都充满挫败感的买鞋经历。

  小丽的兄弟姐妹多,母亲每次都只在大减价的时候去鞋店,因为价格便宜。每次买鞋,三四个兄弟姐妹都同时买。但小丽不容易挑到打折的鞋,她长了一双大众脚,打折期间适合她的鞋都被别人挑选得差不多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双合适的,但母亲却挑剔这双鞋样子不好,颜色不好,而且付钱时不情不愿,母亲的发怒的情绪好像随时要爆发,让小丽担惊受怕,只盼着早点回家,再不愿意买鞋了。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为孩子买鞋的经历又把小丽带回幼时的情绪模式中,让她想起了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和烦躁心理,把自己给孩子买鞋也变成了件不愉快的事。让小丽焦躁行为的并非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为什么会有未解决的问题?过去发生的事情为何能够影响现在?从前的经历如何左右我们今天的思想?为何过去的事情不仅能够影响现在的认知,也能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

  通过研究人类的记忆,可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人在生命之初,大脑就能对由神经元(大脑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间的联结产生的种种经验做出反应。这些联结支撑着大脑结构,帮助大脑记忆。

  人的大脑结构决定了大脑的功能,而功能又决定思想。尽管基因也决定了大脑构造的基本特征,但真正促使神经元之间建立独特联结并塑造每个人独特大脑结构的,还是每个人的个人经历。这样看来,人生经历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并决定每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思想。

  大脑可以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出新的脑内联结,这一过程就是“记忆”。两种主要的脑内联结生成了两种记忆形式: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自出生时起就存在,并且会活跃于人的整个一生。内隐记忆可引起大脑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包括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还可能涉及身体感觉的编码系统。

  内隐记忆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称其为“心理模式”。通过建立心理模式,大脑可以对重复的经历做出反应。

  比如,如果一个婴儿在母亲安慰他的时候到舒适和放松,他就会在大脑中对这种经历做出归纳,认为母亲的出现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以后再遇到困难或伤痛,这种心理模式就会启动,促使他寻找母亲以获得安慰。

  内隐记忆具有一种独特的特征。当内隐记忆被恢复时,人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回忆”某些东西,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种个人内在的体验其实源于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

  因此,情绪、行为、身体感觉、感性认知以及对某些特殊的无意识思考模式的心理偏向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当下的体验(感觉和行为都受到过去的影响)。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大脑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内隐记忆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我们无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一些事物纳入内隐记忆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过去的痛苦的经历不知不觉地隐藏在内隐记忆中,当父母的忍耐极限受到孩子的挑战时,再加上引起父母失控的环境条件和其隐藏在内隐记忆的创伤经历联系了起来,父母就非常容易被激怒从而进入情绪失控状态了。

  而进入失控状态时,要经过四个阶段:

  触发:触发是指未完成的任务和事件产生作用。

  过渡:指在进入失控状态前濒临极限的感受,它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也可能是循序渐进的。

  浸没:指当事人被诸如郁闷和失控等强烈情绪控制,困于失控状态之中。在失控状态下,大脑灵活思考的机能停止运作。

  恢复:高模式进程的整合作用重新启动。

  由于父母未妥善处理的问题可能导致其思维和行为产生混乱,从而在孩子的教育中表现得高度情绪化,他们的举动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困惑。即便父母只是突然做出愤怒的表情也可能让幼小的孩子手足无措。

  父母原本应该是孩子寻求抚慰的对象,此时却变成了恐惧的来源。至此,孩子感到困惑不解,而他的举动也会更加不尽如人意。

  而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有可能引起父母情绪失控,没有父母会喜欢失控状态下的自己以及这种状态下自己对孩子做出的行为。

  如果父母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将不断地进入失控状态。部分原因是因为无法轻易地从失控状态进入可控状态。而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增进自我了解,并且帮助我们尽可能地降低进入失控状态的可能性。

  因此,当父母情绪失控状态后

  一、先自我反思。

  要改变失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必须学会分析这类状况发生的根源,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可以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问自己。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由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被世人所知。简单来说,苏格拉底式提问就是不给于正面回答,而是采用诘问式提问法来引导回答者自己找到答案。

  1、回忆一下你和孩子进入失控状态的经过。然后自己向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情绪失控?情绪失控时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的孩子时如何反应的?

  2、在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容易导致你进入失控状态?你在孩子的教育中的什么情况让你感到恐惧、愤怒、伤心?是什么把你推向了崩溃边缘?是什么让你在回归可控状态的过程中备受困扰?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问了自己以后,在纸上写出答案。这样做到了心中有数,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就可以尽量控制情绪失控。

  二、快要情绪失控时,让自己暂停一下。

  当你受到某件事的刺激,正要进入失控状态时,要记住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停止和孩子互动,让你的身体动起来,伸展四肢,到处走走。深呼吸。数到十。停下来喝杯水。暂停一下或者来个“精神休息”,脱离这环境。

  三、改变你的认知和想法,控制情绪。写ABC日记,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想法。

  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与阿伦·贝克(Aaron Beck)共同建立了情绪认知治疗,发展了“ABC模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孩子做作业拖拉、孩子不打扫房间等。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例如:不高兴,惩罚孩子等,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

  但是埃利斯认为想法——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你也许会这样想:这孩子一点也不听话,做作业应该又快又好,可他总是拖拖拉拉,要气死我呀!如果你这样想,就陷入了引起情绪失控的三个不合理的想法中的一个“应该”,而其他两个是“必须”和“一定要”,只要陷入了这三个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有可能让情绪失控。

  所以,要父母要想在孩子的事情上控制情绪,先改变对孩子的不好的行为的认知和想法。避免三种不合理的想法。像孩子做作业拖拉,你要是上面的“应该”的想法,你肯定生气,情绪失控。

  但用不是三种不合理的想法,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是不是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得好好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你看,你这样想,看到孩子做作业拖拉,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要帮助孩子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可以了,你就不会生气了。

  而父母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是否引起情绪失控?还可以写ABC情绪日记。

  ABC日记分为三栏。,第一栏不好的事情。描述相关情形时,必须尽量描述详尽,记下人物、时间,不要将原因写在不好的事中。

  比如:孩子睡午觉不听话时,记下“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不要记“每天中午为孩子睡午觉的事生气,好烦。”

  第二栏是想法。在这一栏里,请记下你对不好的事的解释。请区别想法与感受:将想法记在想法这一栏,感受记在后果那一栏。孩子中午不睡觉,是因为孩子中午玩高兴了。或小孩子中午就应该睡午觉。

  第三栏是后果。在这一栏里,请记下不好的事之后的感受,或是对不好的事所做的任何反应以及所经历的每一种感受。针对第二栏的想法,父母的反应是明天中午不能让孩子玩得太高兴,或孩子中午不睡午觉,我很生气。

  填写完每一栏之后,再检查一遍,确定每一种感受和行为能与你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所持有的想法相关联。你也许对自己的反应不满意,但是改变反应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导致这些反应的原因和想法。

  通过些ABC情绪日记,可以让自己在生活中和对孩子的教育中,了解引起自己情绪失控的想法,然后改变它,使自己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

  戴尔·卡耐基也说过:“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不断地反思自己,做个情绪平和的父母。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会情绪失控?】相关文章:

父母情绪失控对孩子的影响11-09

孩子青春期情绪失控父母怎么办11-09

孩子情绪失控怎么办10-30

孩子情绪失控大哭怎么办10-30

妈妈经常情绪失控打孩子04-14

为什么父母不要用脸色左右孩子的情绪?11-21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失控03-19

为什么孩子会讨厌父母04-25

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应该怎么办11-18

父母的焦虑让孩子失控怎么办11-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