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奶粉的宝宝,如果出现口臭、唇干裂、舌苔黄或舌糜烂、尿少、便秘、大便干燥、睡眠不安等症状时,家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
“上火”
“上火”,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难道只有中国人“上火”
应该只有中国人“上火”,因为“上火”是咱们中医的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可我不是学中医的,所以无法更深入探讨,以免造成班门弄斧的嫌疑。
中医所说的人体阴阳失衡,对应西医大致应该是内环境失衡或酸碱平衡或内分泌失调,而其原因不外乎是从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考虑。
内因
脏器功能不全或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等。
外因
感染、营养不良、营养素缺乏、其他疾病状态、心情不好、睡眠不好、疲劳等。
一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也见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同一种食物,A宝宝吃了没事,而B宝宝吃了却腹痛、腹泻——可能存在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的情况。
由此可见,
食物的营养效应是因人而异的。
怎么就引起“上火”了呢
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理应被消化到最后一步,即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并供人体所需。
但有些食物,因为人体先天或后天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导致在肠道内被机体当作“外来物质”或“入侵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甚至出现瀑布式变态反应。
可想而知,期间会有大量细胞参与,并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彼此交错在一起,战场也许一片混乱,从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