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穷富对孩子重要吗

时间:2023-11-11 09:23:10 教育 我要投稿

  追踪107个美国穷富孩子,哈佛教授发现的教育真相扎心了。和教育领先的美国相比,你会发现,中国更有可能寒门出贵子,现在中国的育儿圈里,最常听到的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父母的穷富对孩子重要吗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我们的孩子未来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问题,哈佛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带领团队,历时数年,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及其家庭,通过几十个短故事和大数据,描述了当下美国阶层固化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

  就像中文版的封面所示,同样生活在星条旗下,在奔向成功的跑道上,孩子们却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而决定这条起跑线先后的,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研究发现,由家庭结构、教育、学校条件、社区氛围共同作用。归根到底,孩子的起点取决于他有一个穷爸爸,还是富爸爸。

  这个结论让人沉默,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说:“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

  而对于同样焦虑的中国家长来说,它揭示了一个现实: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社会里,没有“机会均等”的美梦。同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今年高考一结束,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采访的视频又火了。

  因为他简单的一段话,一针见血撕开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真相。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还有高知父母的培养,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人。”

  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美国107个家庭的真实状况,和这位18岁少年所说的不谋而合。

  出生工人阶层的温蒂曾回忆起,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期待过她能有什么事业上的建树;

  而上层家庭切尔西的女儿,却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做一名律师。

  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金钱陪伴孩子,给予引导和提供资源,走的是“精心培养”路线;

  而寒门子弟,不仅面临物质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

  调查显示,一个美国孩子若父母均未读过大学,则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可能性,从1955年的低于20%,半个世纪以来一路攀升,2010年前后已接近70%。相比之下,如果父母完成了高等教育,则这样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比例始终没有超过10%。

  更不用说为生活疲于奔命的父母,即使想对孩子精心培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两阶家庭(上层家庭和下层家庭)的差异,在家庭晚餐,睡前故事,亲子交流这些日常细节中,都被刻上了“不平等”的阶层烙印,从思考方式到言行举止渗透到孩子身上。

  正如帕特南教授给出的结论:“现如今,穷孩子从一出生就落于下风,他们的劣势是根深蒂固的,早在孩子们开始读小学之前,高下早已立判。”

  哈佛爆火的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也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无法选择,那学校能弥补这一先天不足吗?

  帕特南教授紧接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对不起,我们只招父母毕业于211院校的孩子”

  近日,有一条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成都某小学入学面试,要求家长除了带照片和身份证件之外,还要带“父母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网传,该小学筛选的标准是父母至少毕业于211院校。

  虽然校方辟谣说,不是以家长学历为标准,只是登记便于以后搞活动联系,但在美国,家长的起点,的确是学校分流学生的捷径。

  因家庭收入差距导致的贫富居住隔离,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流到了不同的学校,富人学区与穷人学区差异显著。

  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并不是有形的物质投入,而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氛围和风气,如帕特南一语中的:“你的同学是谁,这很重要”。

  帕特南教授用一张图,让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来翻盘的人瞬间清醒:

  在成绩好却出身贫穷家庭的孩子中间,只有29%的最终从大学毕业,反而是成绩差的富家子弟却有30%的拿到大学文凭。

  可以看出,决定中学生能否大学毕业,家庭出身要比成绩更重要一点。

  父母的层次和学校的优劣,不仅影响了成绩高低,还决定了各方面资源的差异。

  帕特南教授将美国学校比作一个“共鸣箱”:富孩子带到学校的是资源,穷孩子大概率会制造麻烦,因此,在前者的学校是近朱者赤,到后者就变为近墨者黑。

  上层阶级的父母有广泛的弱关系,他们的孩子也会见多识广,更懂得如何运用关系资源提升自我。

  “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然而,下层阶级却处于另一个困境,所能寻求帮助的往往只有家庭和邻居,就如书中的描述,由于视野的局限和信息资源匮乏:“总是满心疑虑,犹豫不决,机会从手边流走,也不自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波士顿郊外牛顿镇的调查说明,靠关系求职非常普遍,比例约占57%,高于当地人的想象。

  而在中国职场,调查显示,通过关系获得工作的比例整体上一直在上升,自2009年以来占到80%以上。

  所以,985、211高校不只是一刀切的应试能力体现,更是一种隐形的人脉、资源、社会关系象征。

  从原生家庭,到学校分流,再到社会资源的角逐,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就这样被一步步拉大。

  比寒门更可怕的是,寒门心态

  《我们的孩子》触及的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思考的问题:

  我的孩子在当今社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在帕特南教授的研究中,阶层壁垒牢不可破,但也不是没有突破的可能。

  但就像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说:

  “如果中国没有高考的话,那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怎么去拼过官二代和富二代?他们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没有背景和金钱。而高考是唯一不看家庭背景的一场考试。”

  2018年夏天,山西临汾一个家庭上了热搜。

  3个子女,姐姐在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博连读,哥哥在某军校,小儿子收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培养出三个学霸的范玉华夫妇,其实并不富裕,一家五口挤在60平米简陋的出租屋里,生活了20年。

  尽管生活拮据,赚钱养家忙碌,但20年来,范爱华夫妇始终坚持着对三个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他们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从不强迫孩子苦学,而是告诉他们要劳逸结合,学习和放松心情互不耽误。

  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支持他们自己做决定,经常与孩子一起聊天、做一些缓解压力的小游戏等,还专门带孩子去打工的工地体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就算文化程度不高,但父亲范玉华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我们的孩子》中,帕特南教授也给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

  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尽可能做好教育投入,每天读书培养认知能力,多做活动提升非认知能力,其中尤其注重竞技活动以培养意志力和为目标而努力的精神习惯。

  从中国当下的发展阶段来说,上升通道虽然在渐渐收窄,但阶层还未到固化的时候,依然存有大量机会。

  而这个机会能否把握住,不仅在于孩子自身的努力,还有父母从认知到行动的升级。

  寒门本就难出贵子,寒门心态更难出贵子。

  与其抱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不公,焦虑“起跑线”上的输赢,不如把握住现在的生活,在阶层跨越的长跑中,跑好自己这一棒,给孩子更高的起点。

  帕特南教授指出,“人生而平等,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美国梦已经破碎,但努力本身,并没有失去价值。

  回到那位出身中产家庭的北京市状元说的话,虽然寒门子弟上升的机会正在被阶层碾压,但是: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父母的穷富对孩子重要吗】相关文章:

怎么分别穷养和富养的孩子11-04

怎么判断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11-09

父母从小陪伴孩子重要吗10-26

父母学会夸奖对孩子重要吗11-09

父母的呵护对孩子很重要吗11-10

怎样穷养儿富养女08-15

穷养儿富养女对吗08-06

穷养?小心“穷”了孩子的自尊!10-27

富养女穷养儿正确观念08-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