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岁以前,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感,也不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大多数父母或抚养者会认为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记忆力,所有他们很少顾及小婴儿的情感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喂养习惯,给他们吃喝拉撒上的给予。
可是殊不知,在刚出生的小婴儿正是需要情感回应的时候。心理学上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有一种全能自恋感,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自己只要一动念头,愿意就能实现。如果这时候,妈妈等抚养者能给他及时的回应,就能满足小婴儿的全能自恋,为他以后的自信、自尊打下稳定的基础。
相反如果妈妈等抚养者纯粹按照自己的抚养习惯来对待这个阶段的小婴儿,比如有的妈妈对喂养婴儿的次数和时间制定了严格计划,更有一些妈妈自己啥时候方便就啥时候喂养,完全忽略婴儿自身的需求,这就会使得小婴儿体验到心理上的挫败,过早的破坏掉他的全能感,这对于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2、等一岁到三岁,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要自己对世界进行尝试、探索时,家长就开始全方位防范,或者阻止,或者直接替代。
一岁到三岁正是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发展心理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去尝试和探索,去摸、去碰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己学会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学会怎么样坚持和放弃。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阶段的父母往往爱子心切,深怕把孩子摔了、磕碰了,于是他们会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让孩子待在一个有限的、没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空间,这样的做法是让孩子看起来很安全,照顾起来也很省事,但却阻碍了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让本该有的好奇心、坚强、自信等积极的品质发展不起来。
比如,在客厅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布娃娃,孩子正要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拿,妈妈着急了,一把把孩子揽到怀里,自己一个大步过去,拿了布娃娃,递给孩子。妈妈的替代,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真厉害,而不会感到自己真棒,他本应该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坚持,收获自信,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妈妈的替代消失了。
3、等三岁以后,特别是六岁以后,孩子需要独立,需要向自由的空间生长时,父母、老师、社会都在要求孩子“你要听话”。
三岁之后,孩子会逐渐从家庭这个环境中往出来走,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这个时候,孩子的能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因为他能够走、能够跑,也能够自己拿,所以他会变得进一步“不听话”。
前一个阶段父母可以完全“控制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行动受制于父母,从这个阶段开始便不同了,孩子会去自己行动达成自己的意愿,所以父母只能用“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这种“听话式”教育来管理孩子。可殊不知,在这种“听话式”教育在省去家长很多麻烦的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常见的“听话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就是压抑,他们压抑掉自己的真实需求,回应外在的虚假需求,发展出一个虚假自体,世事回应这个虚假自体,这会成为他一个惯用的心理模式,他会沿用这个模式来和别人打交道,在这种模式下会经常体验到自卑、内向、不敢表达,甚至特别敏感,会察言观色,更严重的时候变得卑躬屈膝。
4、等孩子长大了,十八岁之后,父母开始干涉孩子成年之后的人生选择,不管是职业还是对象,父母会觉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和你在一起。
等孩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就应该学着放手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所有的爱都指向聚合和亲密,但唯有父母之爱是指向分离。能让孩子更好地和父母分离,去建立自己的关系世界才是高质量的爱,那么这个阶段就是检验父母之爱的时候,孩子能不能脱离父母的庇护,建立自己的关系世界,父母能不能把孩子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很显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和孩子共生一起,父母为了孩子,孩子依赖父母,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最重要,自己和自己的伴侣都是次要的,对孩子而言,他要报答父母,回馈父母,自己的妻子就排在了父母后面,这在心理学上看来,是极其不健康的发展模式,我想这就是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颠倒的一个必然结果,父母这样养育孩子,孩子长大了也这样养育自己的孩子,这种模式就会代际传递。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和父母变得独立了,孩子可以健康地走出家门,去建立自己的关系世界,父母也可以为自己而生活,上个老年大学,跳个广场舞,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正在变好。改变是一个过程,我们相信颠倒的养育过程有一天会顺过来。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对号入座,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对待自己孩子的”或者“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这就是“巨要病”在代际之间的传递途径。“巨要病”的一个经典的表现,就是“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称它为“共生”。这对要儿来讲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成年了,还认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孩子的事”,那就是“巨婴病”。
其实,六个月之前的要儿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叫正常的共生。因为这个时候的要儿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オ能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六个月以后,孩子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都叫作病态共生。
现在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需要从这种病态里摆脱出来,因为这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我们活得非常辛苦。
病态共生是一种“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生活方式。父母宣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我不离婚”,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兴趣爱好;孩子在这样的“奉献”面前,必须表现得孝顺,所以为了爸爸妈妈,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职业,要选择一种让他们满意的生活方式,甚至要选择一段让他们满意的婚烟。
而且在“四二”的家庭结构中,作为“一”的独生子女,要承担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的期待。这构成了双重的“过度”,一部分是过度满足,另外一部分是极其严重、过度的负担。这个负担并不是物质上的负担,而是他要顺从、承接六个老人的意志、意愿。所以我们看到,作为“巨要病”家庭的独生子女,真的很孤独、很累。
但是这种家庭的父母不觉得,还会被自我催眠,觉得自己很崇高、很伟大,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多伟大的父爱母爱!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这些安排其实是病态的,也是有害的,是因为父母早期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产生的投射。
如果中国家庭可以从这种搅成一团的病态共生里走出来,让父母归于父母,孩子归于孩子;如果父母知道且止于做好自己,给孩子应有的发展空间,不强烈地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自恋和依恋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的“巨要病”会比较轻或者没有。等到孩子逐渐地成长,不需要承担父母、长辈意志的重压,成长为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完整的生活能力的人,那么“巨要病”的代际传递就可以阻断了。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有些朋友说、现在家庭就是“四二一”这样的结构,而且自己已然限父母是一种共生的、分不开的关系,那么孩子该怎么处理父母对自己过分地干涉?
首先,孩子需要展现出“我是成人”的独立能力。如果在一个家庭中,你已经意识到父母跟自己是共生的关系,那么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
比如我经常在节目中间一些很年轻的朋友: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反对你交男朋友?为什么会干涉你们不可以谈异地恋?等等。那是因为在此之前,你没有给父母展现出“我是成年人”的这种态度,也没有让你的父母相信你有处理好这些事情的能力。
你可以主动跟父母聊,你现在跟什么人交往,你对未来的生活是怎么设计的,你有怎样的梦想,尽量让父母多了解你,并相信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消除父母对你的焦虑。父母焦虑越大,就越想控制你。
其次,孩子需要给父母划出清晰的界限。和父母明确哪些范畴是你不希望他们干涉的。比如要求父母不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允许父母看自己的手机和邮箱,甚至在交友问题上不允许父母过多地干涉。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很难向父母提这些要求,因为心里会很内疚。这时,孩子需要认清自己内疚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涉及一个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温和而坚定”地与父母沟通。坚定就是我坚定地做我自己,坚定地对父母说“NO",这是我的空间,你们离我远点儿。温和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善意”的态度,我并不是非要和你们对着干,我还是爱你们的,但是这个温和不损害自己的坚定。
有一个心理学家用另外一个很美的词来描绘这个状态,叫“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种描述很恰当:我很坚决,但是我没有敌意。有些父母比较自觉,很早就知道跟孩子建立边界。但如果你的父母非常坚持地要黏着你,你就必须尽早地、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情,做得越早,父母接受的难度越小,越不会觉得被伤害。
还有一个建议:从小处开始。很多人的习惯是这样,他们开始一个转变,定从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开始,以此宣告自己“告别昨天”,我把这个称为“殖民地起义”,就好像殖民地起义,要赶走宗主国的时候,往往要系一两个总督,以此为标志事件。但用这样的方式和家人沟通是不行的,用这种办法立刻就会激起极大的敌意。又比如在子女关系中,很多子女要表达独立,如果从结婚生孩子、选择工作开始,这些事情太大了,就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可以先从小事开始,例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服、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覚、怎么交朋友、抽屉怎么弄、为房门上把锁或者把钥匙从父母那儿要回来等,一点儿一点儿争取到自己的边界,而不是直接从人生大事出发。只有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调回正常的轨道。
每一段关系的形成,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每一个心结的后面也都会有它的模式和开解之法。当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善一个问题时,如果我们能直面真相,清晰地认知自己和别人,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调整方向。
【孩子是独生子女要怎么教育】相关文章:
家长要怎么教育孩子10-31
父母要怎么教育孩子09-10
孩子叛逆期要怎么教育09-04
青春期的孩子要怎么教育04-15
要怎么去教育和引导孩子05-27
幼儿期的孩子要怎么教育05-17
教育孩子怎么教育05-09
孩子发烧要怎么办09-11
夫妻离婚孩子要怎么判10-02
怎么教育孩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