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能教出好孩子

时间:2023-11-09 13:02:52 教育 我要投稿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越变越好——成绩越来越好,越来越会好好说话,越来越自律,越来越不用父母操心,越来越……

父母怎么能教出好孩子

  但常常会遇到截然相反的情况——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需要“管教

  ,越来越让大人不省心,越来越……

  这时候,父母们通常会选择严加管教:不断批评、不停督促、祭出惩罚,甚至用上打骂。

  但接着,会发生大人更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些批评、督促、惩罚、打骂不但不管用,而且孩子的状况好像是江河溃堤一般,越变越差,俨然有完全失控之势。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越变越好,有的孩子会越变越差?孩子越变越好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真心爸妈讨论起这个话题,我们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各自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因为家庭条件的缘故,真心爸爸在一家乡村小学上完小学一年级,就回家帮忙带妹妹,由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在家自己教,两年后才复学,直接到县城一小上四年级。复学后的成绩可想而知,第一次考试,就全班倒数。但是只用了一个学期,他就成了全班名列前茅的孩子,两年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真心妈妈的情况稍好一点,是转学。二年级结束后,从一家乡镇小学转入全县最好的县城一小上三年级。一到新学校,老师讲的全不懂,第一次考试,成绩在全班后三分之一,也是大约用了一个学期,成绩就排到了前面,三年后,也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

  我们都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末,既没有父母辅导作业的风潮,也没有什么补习班,即便是有,我们也上不起。那么成绩到底是怎么好起来的呢?我们俩的办法一样:自己加油,多花功夫。因为刚上学时在原来的学校都是“好学生”,自然无法忍受转学后的糟糕成绩。

  这两段故事,恰好印证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优越感是个体行为最重要的心理动机的观点。

  阿德勒在他的两本著作——个体心理学经典之作《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经典之作《儿童人格教育》中,都着重阐释了“优越感”对个体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心理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有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谁都不喜欢低下和屈从,不喜欢被人轻视,不喜欢因此产生的不安全感,儿童和成人都是如此,所以人人都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获得补偿、日渐完美。

  在《自卑与超越》中,他讲道:

  “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它取决于个人划定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并非只是表面文章,而是体现在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中,它就像一首自创的美妙曲子贯穿人的一生。”

  而且,对优越感的追求,并非成人的专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算出来的,而是在暗中摸索到的。我们就像盲人摸像一般在整体中摸索,对事物的局部一点点地认知,然后做出相应的解读。”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会对游戏成功感到兴奋、对同伴游戏中小伙伴的轻视感到特别愤怒和羞耻,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我认为孩子对优越感的感受可能开始得更早,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已经会对“我很棒”做出特别满意的反应。

  也正是对优越感的追求,在孩子“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优越感,既会驱动一个孩子“向上”,也会诱使一个孩子“向下”。

  进入良性的追求优越感轨道,孩子就会持续地用已经证明能带来优越感的行为来继续保持优越感。就真心爸妈个人的体验,“优越感”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感受,一个人,包括孩子,一旦体验过,就不想轻易放弃,甚至在面临不利状况时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来重获优越感。

  进入追求优越感的不良轨道,孩子也会持续地用已经为他带来某种优越感——尽管是负面的——的行为,来保持优越感。比如,一个不能通过学习成绩获得优越感的孩子,他很可能偶然发现,通过调皮捣蛋,父母和老师,都会持续地给予他更多关注。于是,他就会继续用此类行为获取优越感。父母会发现,你无论怎么跟孩子说,不要调皮捣蛋,都不管用。因为基于追求优越感的动机,他根本不需要,也不想改变这种行为。

  那么,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中,“越变越好”或者“越变越差”,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真心爸妈认为,两者都需要一个“契机”或者叫“开端”。

  越变越好的契机是孩子初次体验到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并由此获得持续的积极期许。

  这些“高光时刻”,有的可能比较醒目,比如考试得到第一名,表演活动中成为最受肯定的表演者,比赛得到优异名次,也可能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比如打篮球第一次进球,某个小爱好让他获得特别的赞许,或者和父母讨论问题,第一次得到毫无保留的肯定。

  他人的认同为孩子带来了最初的优越感,也带来了他对自己的积极期许。如果外界对他的正面期许能够持续,并且和他的自我期许一致,比如“他学习很好”“他打球很好”,这种成就感就会驱动孩子持续努力,继续保持这种优越感。

  越变越坏的契机是孩子初次体验到他人生的“黯淡时刻”并由此获得持续的负面评价。

  同“高光时刻”一样,这些“黯淡时刻”有的可能比较醒目,比如考试成绩很差、比赛失利,也可能微不足道,比如自己的某个小爱好被父母否定、自己表达某个观点而父母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一次的表现不佳当然不足以将孩子推入“向下”的轨道,但是很多孩子会不幸地由此开始持续地被负面评价。比如,如果遇到前面说的真心爸妈转学、复学后成绩很差的情况,大部分家长都会焦虑起来,后续的反应不是鼓励孩子,“你能行”,而是不断责难“你为什么不行”,批评、监督、否定、严厉的管束都会随之而来。那么,一个孩子,就很可能从此被推得离积极的成就感越来越远。

  所以,要想孩子“越变越好”,父母的功课是,认真关注孩子的“高光时刻”,并且帮孩子获得赢取优越感的机会。

  比如一个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如果他喜欢踢球,那么父母要做的不是告诉他“学习不好还光想着玩”,而是允许他踢球,并且肯定他在踢球中的优秀表现。

  前一种做法会让孩子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爱好,也不会醉心于学习,后一种做法,则会促使孩子从踢球中的优越感开始,去追求更多的优越感,很可能反倒让孩子愿意在学习上投入更多努力。

  要避免孩子“越变越差”,父母的功课是,不要把孩子偶尔出现的那些“黯淡时刻”,当成一生的黯淡,不要用负面期许把孩子推向“向下”的轨道,而是告诉孩子:这次没关系,加油,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

  有一次,真心爸爸在火车上,就遇到了一个生动的负面案例。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可能是第一次坐高铁,特别兴奋,一直在大叫大喊,她妈妈就一直制止他、批评他,过了一会,看妈妈的批评越来越激烈,孩子很干脆地停下来:好吧,我错了,你打我吧!

  显然,他对妈妈的批评已经习以为常,熟练地掌握了言不由衷“认错”的技巧,并且能够干脆地把自尊都抛掉。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其实已经被大人给推进了向下的轨道:他不会变成一个不淘气的孩子,而是会陷入不停淘气、不停认错、再不停淘气的恶性循环。

【父母怎么能教出好孩子】相关文章:

掌握这些小诀窍,再忙也能教出好孩子!10-30

教出聪明的孩子的技巧05-20

如何教出聪明的宝宝05-18

如何教出聪明的孩子05-15

怎样教出聪明的孩子05-18

无能妈妈教出高能儿童10-04

怎样才能教出聪明的孩子05-19

好的老公是如何调教出来的09-12

怎么能让手嫩嫩的04-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