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付熊孩子,管用吗?

时间:2023-11-02 09:32:15 教育 我要投稿

  西西妈妈又因为学习和西西吵翻了——而且,这次是大吵······无数次,西西妈妈感觉自己气得都想动手了,当然,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冷静,冷静”之后,忍住了。

父母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付熊孩子,管用吗?

  其实,母女俩没什么大事儿——无非就是妈妈让西西好好学习,认真点;西西年纪小,有点儿调皮,难免走神或者精力不集中。可是,就是平时这一点点的小事儿不断累积,往往就会升级冲突。

  西西妈妈面临的难题,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们也都遇到过。面对孩子的不合作,感觉完全没办法。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完全不用硬碰硬,非要用嘶吼甚至是暴力的方式去命令、管制孩子,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影响了家庭的亲子关系。

  那怎么办呢?当然有办法,而且还是成熟的套路!这方面,各位爸爸妈妈们真的不妨偷师一下精明的商人:想想这些商家,既没有威逼利诱,也没有暴力恐吓,我们作为消费者怎么往往就乖乖就范了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技巧,引导、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没有强迫、没有对抗,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发生。

  当我们把这些技巧应用到教育中,说不定也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呢!有这么神奇吗?快来一起学学吧!

  你给孩子“诱饵”了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般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选择。这是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告诉我们一个事情或者一件物品的价值几何。比如,我们可能不知道55寸的电视机应该多少钱,但是我们一定知道它应该比同样配置的40寸的电视机贵。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经济学人》杂志在订阅的时候有下面三种选择: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电子版+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乍一看,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是不是犯了一个昏招?第三种的电子版不是相对于白送的么?其实,这正是他们的聪明所在——他们正在通过“诡计”来操纵我们的选择。对于电子版59美元和印刷版125美元,你可能不知道该选哪个,但是你肯定知道125美元的电子版+印刷版套餐肯定是更优的选择——因为电子版相当于免费!

  事实上,实验结果也表明,125美元的套餐的确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由于有单独印刷版125美元的对比存在,使人们省去了思考,直接选择电子版+印刷版套餐。后续的实验也表明,当去掉中间印刷版的选项后,电子版+印刷版套餐的选择比例会大幅度下降。

  知道了这个“秘密”,对于我们管教孩子有什么帮助呢?当然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安排学习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往往只给出一个选择——比如,你现在把数学作业写完,或者你把家里的地打扫了。这种单一的选项,孩子面临的选择只能是接受或者拒绝。当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很容易拒绝。

  有经验的家长,往往给孩子安排事情的时候,都会给出两个或者多个选择。其中,有一些选择就是所谓的“诱饵”——这些选项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真的去选择,而是让孩子心安理得地去选择另外你倾向的选项。

  比如,你想让孩子做数学题,不妨给他两种选择:一个是做一张四十分钟的数学卷子,看二十分钟电视;另外一个是学五十分钟英语,看十分钟电视。对孩子来说,反正都是学习,多看十分钟电视总是好的,他多半会选择数学学习。

  设置“诱饵”,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的选择。既能够避免孩子的抵触情绪,又能够达到家长的教育目的。

  孩子心中的那个“锚”

  有时候,家长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学习时间,能力差不多的孩子往往在态度上会有很大差别:有的学得兴高采烈,有的就叫苦叫累,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行为学的实验:

  让两组学生分别听同样一组难听的噪音,作为补偿,给其中一组的学生每人10美分,给另外一组的学生每人90美分。第一次听完后,分别向这两组学生发问:如果让他们再听一次,最低限度想要多少钱?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次给了90美分的学生的出价要比第一次接受10美分的学生出价高出将近一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把学生第一次听噪音收到的钱叫做锚。而在后续的行为中,我们都会受到内心第一次这个“锚”的影响。这种体验,其实我们很熟悉。比如我们看待房价:经历过低房价的长辈,面对如今高涨的房价,总会觉得特别贵;而没见过低房价的年轻人,心理感受相对就不那么明显。

  知道了这些,爸爸妈妈们在带娃的时候就又可以各显神通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非常注意孩子内心中那个初始的“锚”。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学习任务量,孩子所反应出来的态度差异可能很大?这可能就是孩子内心中的”锚“在作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爸妈的影响下看书、学习,那么学校的学习量可能就不会成为他心理上的负担,他会认为能够接受;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玩的时间比较多,那么在学习量上来之后,内心初始的那个“锚”就会让他产生对抗的情绪。

  “锚”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对孩子学习动力的刺激上。如果孩子一上学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成绩就非常好,那么他内心的“锚”可能就会是90分;同样,一个孩子进入一个新集体“出师不利”,他内心对自己的“锚”可能就是70分。当这两个人同时得了80分的时候,原来90分的孩子会想着怎么努力提高成绩;而原来70分的孩子,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成绩满意了,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做任何事情,为孩子成功设定一个相对高的“锚”,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

  你给孩子进度条了吗?

  孩子学习坐不住,耐性差,估计是很多家长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刚学了不到10分钟,孩子的屁股就像坐在钉子上一样,前后左右乱动。同时,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率开始大幅度下降。

  家长碰到这种情况,多数情况只能是动用权威甚至是暴力。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全程陪读,随时监控。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缺乏耐性和毅力是人类的通病。为了克服这类通病,生活中有很多精巧的设计都在缓解人类等待时候的焦虑。还记得我们拷贝文件时候,电脑给出的进度条吗?这其实就是在缓解我们的等待焦虑。你不妨试想一下,没有了这个进度条,面对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的一项任务,你会不会焦虑?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都用上了进度条这个原理。比如,用于监控你走路、锻炼次数的智能APP,在你完成当天设定目标的1/4、一半、3/4的时候,都会给你提醒;uber司机在完成当天任务量的一半的时候,也会收到系统的提示。这些正向的反馈,其实都是在刺激你继续完成剩下的任务。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个进度条,不断进行刺激,孩子也会失去耐性,半途而废。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是,家长每天为孩子列一个需要完成任务的清单。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就划掉一项,或者给予一个小奖励。这样,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能够不断得到正向的激励和反馈,注意力也更容易持续地集中。

  其实,说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耐性差都是相对片面的。即使是一个5、6岁的孩子,你给他一个特别爱玩的电子游戏或者好看的电视节目,他也能安安静静地持续注意力很久。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使他获得更好的“体验”,拴住他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怎么样,看过了这三招,各位爸爸妈妈们是不是都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那句话所说的,只会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无能的父母。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最熟悉的人,完全可以开动脑筋,用一些“软套路”降服熊孩子。

【父母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付熊孩子,管用吗?】相关文章:

家长能纵容孩子的熊行为吗?09-02

“任性”的“熊孩子”真的“熊”吗?10-28

父母毁掉孩子的行为09-04

掉头发用盐水洗管用吗08-30

对付孩子磨蹭有什么好的秘诀吗10-31

对付婆婆的方法04-21

想知道训练比熊的方法大全吗!10-13

脖子有颈纹用颈纹霜管用吗07-13

对付孕吐对的食物+对的方法09-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