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物质奖励孩子吗?小心养出“白眼狼”孩子

时间:2023-11-02 07:49:47 教育 我要投稿

  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出了很多家庭在奖励孩子方面的困窘:她的女儿学画画,但有时会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为了鼓励女儿,她给孩子设置了“积分奖励”,表现好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凑到了10朵小红花,便能得到一块钱。孩子一开始挺积极,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将有更多的零花钱,能买自己想买的玩具或零食。但是当孩子累积得到了2块钱后,有一天女儿跟她说:“我的零花钱上周没花完,我也不想得到小红花了。”然后便拒绝画画,而是看起了电视。

你家有物质奖励孩子吗?小心养出“白眼狼”孩子

  孩子的举动让妈妈很沮丧,她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物质奖励,的确能短期强化孩子的行为

  在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的物质奖励实验(也叫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斯金纳制作了一个箱子,然后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了进去。小白鼠在箱子内乱跑乱爬时,按压到了操作杆,这时一颗食物丸子被送进了箱子。几次按压之后,小白鼠便学会了主动按压操作杆获得食物。但这种频繁“按压-获得食物”的奖励机制是短期的,后来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正如驱动力专家丹尼尔.平克所言,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其效果会逐渐消失。

  简单地说,上面的孩子“画画-小红花-金钱”的奖励机制下,短期内能驱使孩子画画,但长期下来,孩子会在感觉金钱足够时而放弃画画。并且,物质奖励还会给孩子带来两方面的奖励陷阱,即我们常说的“白眼狼现象”:

  1)目标错位:为了得到奖励

  按压操作杆的小白鼠的目的是得到食物,而不是频繁地按压操作杆。一个努力画画的孩子,当跟小红花和金钱奖励沾上关系后,她的目标便可能发生了错位,画画相当于“按压操作杆”,只是为了得到小红花和金钱奖励的手段,画画不是孩子的目的——是不是有悖于爸妈对孩子的初衷呢?

  记得有位采用奖励机制教育孩子的妈妈跟我说,她从没想过自己把本来很有爱心的孩子养成了冷酷的孩子:有一天,当她在厨房忙活,听到二宝在客厅哭闹而大声喊话大宝,让大宝照顾一下二宝,这时大宝的回答让她傻了眼:“我照顾弟弟会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奖励,我可不想照顾他……”我们真的难以想象,当这个孩子长大,他的妈妈年老生病需要儿子照顾一下,但被儿子以“没有奖励”为由拒绝,那该是多么心酸的后果啊。

  2)助长贪婪:希望更大的满足,“1元不够了”

  奖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每次的满足会让这种正反馈的力量加强,结果是奖励要同步加大才能让人感觉满足。就如一个成年人一开始吃巧克力能提神,但一段时间后,即使吃巧克力也会眼困,而是需要一次吃下更多的巧克力才能实现提神的效果。

  有一位爸爸告诉我,他们家实行家务劳动报酬。有一次晚饭后,他的女儿被安排洗碗时,孩子嬉皮笑脸地面对爸爸说:“1元有些少,能不能每次给我5元?”这位爸爸气恼地回答“一分钱也没有”时,女儿耸耸肩说:“没钱我才不要洗。”让这位爸爸感觉好绝望。

  如何做才是长期有效的奖励?变换奖励原则

  变换奖励原则其实也是来自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当他发现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后,他改变了奖励法则——按压操作杆后给予的奖励变成了随机的,小白鼠有时按压之后完全没有食物,有时一按就两份或更多份……小白鼠高兴得疯掉,一直兴奋地按压按压……根本停不下来。变换奖励原则,其实是“惊喜”驱动孩子前进。

  大家一定见过街上的钓玩具机,为什么总是不乏迷恋它的小朋友和大人?采用的便是变换奖励原则。孩子们操作玩具机时,有时一个也钓不到,有时能钓到巨大无比的超值毛绒公仔,有时甚至连续几次都能钓到……只要孩子经历过“惊喜”,从次难以让孩子远离玩具机了。知道了这一心理机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我们便要让孩子们从一开始便要远离街上的钓玩具机。但我们可以利用变换奖励原则,帮助孩子养成某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们该如何使用变换奖励原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行为习惯或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不适宜“条件交换”,即父母不宜“明文规定”地告诉孩子,“你擦完桌子得到1块钱,洗厕所会得到2块钱”;更不适宜规律性地给予孩子奖励,比如“10朵小红花能换1元”,“写完3页作业就能得到一个玩具”。

  父母要从一开始便告诉孩子:“做家务是每个孩子都要学会的技能”,“当你变成勤劳的人,妈妈会很骄傲”,“认真写作业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给孩子建立内在的“动机”。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曾经对那些优秀的社会人士的研究发现,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坚持精神背后,是“动机”和“奋斗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擦桌子就是擦桌子,没有条件交换。

  接着,父母可以视情况地,在孩子的奖励上采用“惊喜”和“不规律”,比如当孩子某次擦完桌子,突然给他奖励一个玩具,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奖励的原因:“你这次擦得很细心,桌子缝旮旯都很干净。”有时却没有奖励。再比如孩子学画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奖励的,让孩子意识到学画画只是为了让他学会一项技能或发展一项兴趣,但父母可以偶尔来点小惊喜,比如在孩子某一次画得很专注时,奖励他到公园玩旋转木马,还要明确告知原因:“今天画画很专注,一点儿也没有东张西望”。每次奖励时父母把孩子具体的“优点”或“进步”挑出来,有助于孩子进步和坚持。

  提醒:把奖励孩子的目的,定位为“帮孩子获得自我驱动力”

  “进步”、“成就感”、“优秀”、“成为更好的孩子”……都是自我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曾经看过林则徐小时候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话说林父让儿子学习作对子,有一天林父带着自己的一班学生和儿子上山,触景生情后要求所有人用“山”和“海”作对子。小林则徐脱口而出: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父表现得惊喜异常,不仅细细品味,还不断大赞“好对子”。父亲的赞扬,让小林则徐感觉到“我能做到”,获得了自我驱动力。获得自我驱动力的小林则徐,每天很用功读书,还常常跟父亲作对子。当父亲问他为何这样用功时,小林则徐说:上不愧对父母,下不辜负前程。“上不愧对父母,下不辜负前程”是小林则徐的内在驱动力。对我们父母来说,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成为一名画家、变成勤劳的人……是孩子进步和努力的目标。

  所以,父母别盲目对孩子物质奖励,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

【你家有物质奖励孩子吗?小心养出“白眼狼”孩子】相关文章:

别把你的孩子养成白眼狼!10-30

穷养?小心“穷”了孩子的自尊!10-27

暴脾气妈妈养出的孩子04-14

穷人应该如何养出优秀的孩子?11-01

孩子出牙晚正常吗11-01

孩子的睡眠,你了解吗?10-29

家庭贫穷,还能富养孩子吗?04-08

白眼狼的孩子都是怎样养成的?10-31

要“真爱”不要溺爱,拒绝养出“熊孩子”!08-26

小心你的“快乐就好”,让孩子将来更苦1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