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女儿特别容易没自信,怎么办啊?”“老师,我儿子总是一回到家就看电视,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呐?”…
老师会解释:家长要多一些耐心、平时多注意孩子的积累…诸如此类的话。
但有些家长心急地问道: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没有用啊!有没有快速见效的方法呀?潜台词仿佛是说:给我一个药到病除的仙丹!一颗能立马让孩子爱上学习、乖乖听话的仙丹。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颗仙丹,你真的敢给孩子吃吗?
真的有教育的特效药吗?
就算真有这么一种特效药,孩子吃下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发挥作用吧?其实教育孩子是一样的道理!
成功从来都是积微成著的,“微”指的是微小的事物,如生活中的小习惯,学习上的小知识。
如乔布斯在辍学后上的美术字课,在他设计第一台个人电脑时,为发明电脑上的可变字体发挥了灵感。
乔布斯这样回忆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清楚和显然。”
很多曾经看似无用的小知识或小技能可能在某个时刻就会帮你一把。乔布斯正是因为做了一些的很多人都认为没用的东西,才令他的事业如日中天。
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很多小事看似是没用的,如整洁的习惯、等待的习惯、甚至是孩子胡思乱想的爱好,都觉得是可以忽略不计。但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决定孩子的人生的成败。
比如
孩子的想象力
一个小朋友将苹果画成了蓝色,遭到了爸爸的训斥:“你没吃过苹果吗?苹果是蓝色吗?”这样的质问,让孩子以后可能就只能照葫芦画瓢了!
但是,乔布斯画的苹果就不是红色,而是蓝色的、白色的、甚至是黑色的,而且还被咬了一口。一颗蓝色的苹果又算什么呢?
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期待、充满想象,也正是因为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让这个世界一直在进步,不是吗?
在学校里,孩子会学很多的公式,只要在解题的时候照搬就行;在家庭里,孩子会学很多规矩,只要遵守了就不会被批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总喜欢给孩子一个标准的答案或者公式。
孩子的想象力就在“这标准的道路上”渐渐消失,慢慢的习惯了非黑即白,非错即对的思维模式。
这样的思维并不就是错的,只不过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按固有的模式行不通了,就会手足无措,因为他们可能就真的只懂这一种解决方式。
所以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请家长不妨试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在生活中,多问孩子为什么、允许孩子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孩子可能会回答:天很冷,雪是天上的云给我们盖上了大棉被。
这样的回答,很可爱,也很童真不是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多让孩子去尝试动手实现自己的想象。积木是一个有助于发挥孩子想象力的玩具。孩子可以从砌积木的过程中,天马行空,还会努力地将自己的想象用积木创造出来。
比如
孩子的等待能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人员告诉参加实验的十名儿童,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提供给他们的糖果,但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则还可以再得到一些糖果作为奖励。结果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15分钟,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并得到了奖励。
在后来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够坚持等待的孩子,长大以后比那些坚持时间短的孩子更有成就。
这个实验,除了告诉人们对于延迟满足的认识之外的,其实还说明了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孩子在那种等待的、着急的情绪中,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时间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尽管内心对有些事情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但是现实和内心的感受是不同步的。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起到了调节、舒缓的作用,同时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与流逝。
简单点说,孩子学会等待,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会调节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把控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想买新的玩具,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可以提供孩子这样的选择:你可以现在买这个玩具(单个),但是未来的一个月,不能再买其他的任何东西;你也可以等一个月,一个月之后,你可以买这个系列的整套玩具。
逐渐的,孩子可以从中理解等待的意义。
总结
同样是一个小习惯,却影响了一个人的大前程。也正是这些小习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教育孩子有特效药吗】相关文章:
尿毒症治疗有特效药吗09-18
孩子真的有宫内记忆吗09-02
有必要给孩子买玩具吗10-07
有儿童多动症的孩子聪明吗?09-25
孩子经常撒谎是心理有问题吗05-05
和已婚男人有了孩子犯法吗05-25
渣男有了孩子还会渣吗05-27
后妻对前妻的孩子有抚养义务吗07-01
后妻的孩子有继承权吗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