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

时间:2023-10-31 12:56:45 教育 我要投稿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孩子总有犯错和需要奖励的地方,家长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奖励与惩罚孩子可是有讲究的,下面我们说说奖励与惩罚孩子的方法。

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

  “奖惩措施要明确并严格执行”,在执行奖励与惩罚时,父母应该如何把握奖惩的分寸,注意以下7点:

  奖励的技巧

  奖励有奖励的技巧,前面提到了笑脸、搂一搂、亲一亲,都是奖励。

  这里有两个常见的错误的奖励做法,提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

  不要滥夸奖

  孩子学会了一个新词,就夸聪明;孩子学会了系鞋带,就说能干、好孩子、乖孩子、真听话、真孝顺……这些概括、总结、定义式的话一定要小心。

  往小了说,孩子真正的好行为并没有得到正向强化,他会以为自己一好百好;往大了说,孩子的自我认知会极为混乱,对好、乖、聪明等定义会摸不着边际。

  正确的夸奖是夸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带来的结果,例如夸孩子又会了一个新词、会系鞋带了、学会了一样新本领,或者夸他穿鞋不用大人帮忙,自立了,都可以。

  不要害怕物质奖励

  常有人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物质主义者或只为了“东西”而学习或表现。

  其实,当一个孩子对奖励的理解力只有“糖豆豆”和“小饼干”的程度时,那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会成长,他会在某一天要求“精神上”的奖励和“自我实现”。至于是否为了“东西”而学习,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若是当父母的将“东西”作为引诱孩子学习和表现的唯一或者最终法宝,那就不要责备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的努力。

  惩罚的技巧

  与奖励相对应,惩罚也是有方法、有分寸、有窍门的。

  不能“贴标签”式地责备

  与奖励一样,对孩子的责备也不能是“贴标签”式的。

  要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哪里不对,而不是指责孩子不听话、笨、懒、坏等等。

  如果在批评错误行为的同时能够加上对孩子的动机、良好用心与愿望的肯定,孩子就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因此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样孩子的“自我”是没有问题的,是完整、未受伤害的,是这个“自我”的一些行为不当或不对。

  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很好的自我接纳,同时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会“老虎屁股摸不得”似的对不同意见和批评过度敏感,更不会心里充满自卑、自责和羞耻感。

  可以有条件地体罚孩子

  常有家长问我:“是否可以体罚孩子?”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只要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如何就可能得到体罚的后果(若能得到他的同意或认可更好)。

  惩罚时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把对领导的恨和对孩子妈妈(爸爸)的怨一并发泄出来。

  与刻意的沉默和冷静相比,这种震怒反倒更能让孩子体会出父母的苦心、父母的在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参与,反而有可能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和同情。

  不能羞辱孩子

  惩罚孩子时,有一点是家长一定要注意和避免的:不能羞辱孩子!

  羞辱的话会造成孩子永久的心灵创伤,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

  这些话包括羞辱人格、评定品行以及判断孩子的人生和未来。

  这种羞耻感会伴随孩子一辈子,会使他在与他人接触和交往时有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有时会极其自卑,又常常容易恼羞成怒。

  他会终其一生(除非后来有修复的机会)生活在自尊与自卑的摇摆中,有时乞求他人的赞赏和怜爱,有时又会攻击他人;他对自己有时充满同情,勉励自己、支持自己,与命运对抗着,有时又会自暴自弃,承认父母的论断,萎靡下去、沉沦下去,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能威胁抛弃孩子

  惩罚孩子最不能做的,是威胁抛弃孩子。除了明确说“不要你了”“扔出去”“送回医院”或“送到孤儿院”等,充满暗示性的“你不像(或不是)我们家的人”“以后我不管你了”“你对得起我给你做的饭(或其他东西)吗”等也属于抛弃孩子的话。

  孩子对父母,百分之百地依赖,百分之百地信任,他期待着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和无条件地宽容与原谅,更期待着父母给予正确的指示和教导。

  当父母以抛弃相威胁时,孩子一开始会信以为真,即使后来看清了父母只是说说而已,他所受到的伤害仍是巨大的。

  他将体验到深深的恐惧和无边的孤独,他会束手无策或者抓狂,他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向父母认错、乞求。

  因此,这样的孩子无法再建立自我,而是认为我的一切都是承他人之恩惠才有的!

  当父母说出抛弃孩子的话,意味着父母放弃责任。如果父母都放弃了责任,让孩子如何去学会担当?而当孩子看穿父母的威胁只是吓唬吓唬,实际上不敢也不能抛弃他(她)时,父母又如何能使孩子“信”与“服”?

  有效惩罚的关键点

  对于惩罚到底是否有用,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从长远来说,惩罚的不利大于有利。有的认为,在危险情况下,如孩子玩火、玩电源插座等,是可以惩罚的。

  也有的认为,绝对不能惩罚孩子,因为这是负强化,孩子就算表面上抑制住了错误行为,但内心反而有更强烈的记忆和反弹。

  20世纪90年代后的相关研究却表明,如果使用恰当,惩罚可以作为控制不当行为的有效办法。持这一观点的是信息加工理论的拥护者。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惩罚当然一定会引起孩子的焦虑、恐惧等行为,会让孩子不悦,如果是体罚,则从内心到肉体都不舒服。

  儿童将来是真的改正还是因为惧怕而暂时压抑,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他对自己这些不舒服、不愉快的解释。

  如果孩子“外归因”,即归为对管教者的害怕,对行为被发现的害怕,那么将来他不太会改正错误,只会躲避管教者或掩饰错误。

  如果孩子“内归因”,即归为内疚、羞愧、自责,那么将来他会主动避免犯错,以不再体验内疚、羞愧。

  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如果是过度惩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具体错误言行的羞耻感和负罪感,则是完全有害的。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视频,一个孩子在超市偷拿东西被告了家长,孩子的父亲勒令孩子跪在超市门口“反省”。很多人都在这段视频下留言,指责父亲的做法太过分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小时候,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她妈妈就把她绑在家门口的树上,胸前挂了张纸,上面写着“差生”,让过往的邻居看到,以达到“示众”的效果。

  那位跪在超市门口的孩子今后有什么内在和外在的变化我不好说,而我这位朋友,直到她30多岁的今天,人格仍是不稳定的,情绪忽涨忽落,对人有时冷有时热,她自己一会儿充满自信、积极乐观的样子,一会儿又垂头丧气、惶惶不安。

  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惩罚孩子的情况确实比较少,但是,很多家长的惩罚造成孩子内心的惶然、恐惧和羞耻是一样的。会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理伤害的惩罚是绝对不能有的。

  我们这里所认同的惩罚是指与错误行为相一致的、只针对该错误的惩罚。

  心理学家Doonja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有效惩罚的几个关键点:

  及时。

  不要“等你爸回来”或者某一天突然想起再惩罚,一定要抓“现行”。

  态度坚决。

  坚决不等于严厉,严厉会产生高焦虑,造成孩子不必要的惧怕和退缩。而坚决意味着毫无疑问,让孩子减少困惑。

  要连贯、一致。

  不能高兴了就当没看见,不高兴了就劈头盖脸。

  方式要温和、可被孩子接受。

  超过孩子理解和接受范围的方式不会有好效果,反而有副作用。

  尽可能不使用体罚。

  绝对不允许用羞辱、抛弃等冷暴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向儿童解释惩罚他们的原因。

  由于这些方式都是建立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学龄前的认知水平较低的孩子要少用惩罚,而要多采用正向强化的办法,去教导孩子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强调他们的错误。

【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相关文章:

惩罚孩子的艺术09-27

惩罚孩子的有效手段!10-31

孩子犯错该不该惩罚10-30

如何奖励员工08-12

几种有益孩子成长的惩罚方式10-27

孩子总爱撒谎怎么惩罚最有效05-05

孩子难免犯错,来看看聪明的妈妈都是怎样惩罚孩子的10-28

小孩子做错了事怎么惩罚04-24

对孩子最有效的七种惩罚方式04-25

怎么巧妙惩罚孩子不伤感情04-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