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脑科学,究竟有哪些误区?

时间:2024-07-22 12:13:22 教育 我要投稿

  孩子的大脑发育,父母向来是关注的。有关注就容易被利用,关于儿童脑科学的误区,一直不少。

  不同于朋友圈一眼可辨的raybet官方网址谣言,关于脑科学的误解或神话,由于天然的学术壁垒,往往不容易被识别。

  讲道理,并不是父母智商不够高,而是这些脑科学误区,也往往建立在真实可查询的实验基础之上,但结论通常被过度夸大、随意迁移、错误解读,再加上部分商家、教育机构的刻意误导,形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误区。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广泛流传的的几个儿童脑科学误区。

  误区一:我的孩子需要开发左脑,还是右脑?

  左脑右脑的理论有多火,我们上周刚体验过。一次简单测试,结果随机,却刷爆了朋友圈。

  虽然很快就有辟谣文出炉,但作为父母还是不放心,因为早教机构说我的孩子需要开发左脑或右脑,那这个课要报名吗?

  神话的基础是部分真实。

  关于大脑分工,已经证实的是,大脑有两个半球且功能不对称。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分析推理等,大脑左半球起主要作用;形状、空间知觉、情绪、音乐、节奏感和艺术等,大脑右半球起主要作用。这种不对称叫大脑两半球单侧化。

  但基础真实,不代表推论正确。

  大脑左右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年龄较小的孩子大脑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可以由右半球代替。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左脑专管逻辑,右脑专管创造力。

  目前脑神经科学家们认为:虽然脑的两个半球的功能存在着不对称性,但是并不是分开来运行的,而是共同完成所有的认知任务。我们的大脑高度整合,单独的脑区很少独立工作。

  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画画、舞蹈、数学、语言,都需要左右大脑同时参与。所以孩子喜欢什么,当然可以去学,但商家跟你鼓吹开发左脑右脑什么的,听听就好了。

  误区二:3岁定终身,3岁前要给大脑充分的刺激

  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可能部分来源于朴素的认知,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另外,多少了解一些科学育儿知识的妈妈,都知道0~3岁有多么重要。

  如果曾经看过大脑发育的知识,可能更容易加深这一误解。我们知道的是: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大脑的飞速发育,一直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都在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

  ○学习靠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叫突触。儿童大脑神经突触的成长呈倒“U”形,婴儿出生后开始快速大量产生突触,有些突触在2~3岁时达到顶峰。

  于是直觉告诉我们:突触越多,越容易当学霸。

  同时也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结论:3岁前学习能力最强,3岁时大脑发育就差不多完成了,如果错过了就要悔恨终生。

  欣慰的是,这个推论不靠谱。

  学习的真谛,不仅是新突触的形成或增强,也包括旧突触的削减。到青春期左右,突触在数量上已经减少了很多,这种减少过程持续到成年期,直到最终成熟。突触的产生和修剪,对学习同样重要。

  目前也没有直接的神经科学证据证明,成人的突触密度和更高的学习能力之间有相关性。甚至有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真谛。

  3岁前当然要开发大脑,但与其把孩子扔进花花绿绿的机构去增强突触,不如自己花时间与孩子好好互动。

  误区三:听说学习有关键期,一旦错过无法弥补

  我们都很熟悉日本人学英语的故事。

  日本小朋友刚出生的时候,和全世界小朋友一样,可以识别细微的语音变化,包括r和l。然而长到10个月左右时,他们就慢慢失去了辨别r和l的能力。因为日语没有r和l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