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

时间:2023-03-24 16:05:59 教育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吗?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和父母保持情感沟通很重要,让我们一起了解是否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

  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1

  01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90年,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迫于无奈我变成一个不受待见的留守儿童。

  对于儿时的印象只有奶奶跟妈妈的争吵,每一次奶奶都躺在地上滚一身土,抱着妈妈的腿大声哭喊,以及爷爷时不时骂骂咧咧的加入其中。

  看起来,似乎是妈妈太厉害了,经常欺负奶奶,可实际上撒泼打滚只是奶奶常用的伎俩。只要她有一点不满,就开始给妈妈找事,喊来她的老公,我的爷爷,一起欺辱我的妈妈。

  忍受不了奶奶欺辱的妈妈,差点轻生,后来被大冬天光脚丫的弟弟触动,选择继续这难捱的生活。

  我上小学后,妈妈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加上贫穷,选择了跟随爸爸外出打工,而我也开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时长6年。

  期间5年的时间里,爸妈从未回过家,他们的样子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慢慢模糊。那时候网络不发达,电话很少,只有村里很远的'小卖部有,跟爸妈的联系只有一年一两次电话里偶尔的几句话。

  所以,网络上那些父母与孩子分离时撕心裂肺的场景,从来都没有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


image.png  

  02小时候旁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的父母

  没有了爸妈的疼爱,身边的亲戚自然不会把你当回事。看见你只会说:这个没妈的孩子又来了。

  所以我不得不懂事,什么活都是自己干,洗衣服,不仅要洗自己的,还要洗堂姐、堂弟以及爷爷奶奶的。

  家里要干的农活、家务,一样都没放过我。别的孩子都在玩,只有我在不停地干活。

  人人都夸我懂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只有懂事了,才不会挨骂,才能获得别人的一点笑脸。

  没有父母疼爱的日子,连自家亲戚都不待见你。无论是去舅舅家,还是姨姨家,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区别对待的样子。

  03留守生活的经历,让我对亲情非常淡漠

  留守儿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后遗症,有人自卑、有人敏感、有人教育缺失、有人学习不好。6年的”留守儿童”生活,我的后遗症就是:亲情淡漠。

  没有经历过被人关心的日子,自然也就学不会关心别人。

  就像我对我爸妈,虽然后来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早就习惯了什么事都自己扛。在我需要关心和呵护的时候,他们都不在,所以我也始终没有学会怎么关心他们。

  记得小时候,因为要到镇上去上学,路程比较远,只能骑自行车。在一次学习骑车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崴了脚,没一会整个脚连带脚腕就肿了起来,走路都困难。但是依然少不了干活。

  去地里浇菜,抬着沉重的铁桶和满满的一桶水,让本就脚肿的我更加疼痛,但我只能忍受,因为没有人关心。

  长大后的我,对于儿时的记忆越来越少,或许是刻意的遗忘,因为那段时光,并不怎么美好。

  04有条件的话,最好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后来,父母条件稍微好了一点,就把我接到了身边。从此,我也不用再忍受别人的白眼。

  我曾经怨恨过父母,让我经历那样的童年,但是我也理解他们的无能为力。

  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在外务工人员的孩子上学也不是特别困难了。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因为你不知道他在经历着怎样的童年,承受着多少委屈。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爸妈的疼爱和关心。

  小时候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的父母,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不被旁人待见的。所以,尽量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活得小心翼翼。

  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2

  留守儿童为什么会疏远父母 

  你找的监护人敢管你的孩子吗?

  父母在外,大多数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也有一部分留给了亲朋好友,爷爷奶奶的教育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现在的儿童怎么去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呢?现在的儿童能够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吗?孩子接受不了,姑且不说接受不了,大多数爷爷奶奶是心疼自己的孙子,于是心疼的连作业都可以不完成,心疼是一类,还有一类是没有正确的疏导方式,比如给孙儿一颗糖,连忙说,"孩子,你藏着吃,等哈邻居家的小胖看到了,你就吃不到了。"分享分享,自小就没有这些意识。

  爷爷奶奶也不敢管孩子,孩子毕竟不是自己亲身的,与自己相差了一代人,管严了,谁保的准父母没意见,一次一次的不敢管,一次一次的心疼,等到孩子真正叛逆的时候,爷爷奶奶想管,可是已经管不下来了。

  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孩子这一生的成长都系于父母,父亲教会孩子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母亲教会孩子女人的温良贤淑,可是远离孩子的父母,何时教会孩子这些?难道是孩子已经把男人的担当和责任都变成抽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的时候?难道是孩子已经变成一个野孩子的时候?父母没有给孩子依恋的肩膀,与人打架,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坚实的港湾,于是孩子逐渐变得胆小怕事;作业不会,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作业辅导,老师对孩子不完成的作业经常批评,于是孩子开始厌学,甚至逃学;与人争执,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疏导,于是孩子对谁都产生了敌意……慢慢不与人交往,对谁都产生敌意,甚至到处搞破坏。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在,父母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呢?孩子尽到养老的义务,如果说父母给孩子钱是对孩子的赡养义务,那么父母老的时候,孩子自然会说给钱给父母就尽到赡养义务了,因为那一层亲情关系大概只剩下一丝丝血缘来维系,没有一丁点人情的味道。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老师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于是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好,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本来在家就缺乏父亲和母亲的爱,在学校也受不到老师的关注,于是孩子开始自暴自弃,总觉得是被全世界都抛弃了,而留守儿童相对本来就特殊一些,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于是留守儿童的心里产生了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可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吗?思想道德呢?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image.png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染出了花花绿绿的社会人,他们出入在学校的周围,特别是一些叛逆的青少年,隐藏在学校周围,寻寻找找,寻到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把这些孩子也带入到社会大染缸去,于是还是小学的孩子已经在社会上呼五喝六,在学校充老大,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毫无存在感的`孩子找到了存在感,走上了这条路,没有父母的及时劝解和开导,孩子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最终误入歧途。

  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从小没人管教的日子,让留守儿童养成了做什么都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什么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也没人管,反正也没人重视,长期的`自我性子导致了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爷爷奶奶小的时候总是娇宠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自然也是受不到约束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差的孩子很容易就走上其他的路,极具诱惑的社会大环境自然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留守儿童自小的心里不健康,导致在慢慢踏上社会的途中,做事战战兢兢,胆小怕事,没有自我约束能力……于是,长大了,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缺乏的亲情导致和亲人越离越远,不健全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自己的父母,对于父母除了金钱的赡养责任,没有一丝丝爱和人情,于是很多孩子长大后选择远嫁他乡,选择远离父母。

  【拓展】留守儿童教育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

  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监护不力的种种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孩子们的生存危机,还有暂时看不到的、由于亲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更重要影响的发展隐患。

  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尽管家庭结构并未破裂,孩子父母双全,但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远离孩子的现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征发生了诸多改变:亲子之间面对面、互动频率高、日常生活中影响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复存在。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辈与孩子的亲情缺失而导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辈引领、缺少与父母积极的情感互动和缺少心理支持,难免对父母的情感冷漠,进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长期积淀下来将对其一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留守儿童学习差的原因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3

  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表现类型

  (一)行为孤僻型

  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接触的环境,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行为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到的规范。孩子们总是模仿父母的说话行为方式、家长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同化,逐步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行为准则。之所以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社会化不足,是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父母的言传身教长期缺失。留守儿童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闭的,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往,这种封闭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大多伴有孤僻症,与普通儿童相比对于相同的.事物难以表现出相似的反应,故常常表现为“不合群”。

  (二)情感复杂型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大多数表现出对远方父母的强烈思念。然而,一些留守儿童对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表达出各种不满情绪,诸如埋怨、怨恨、甚至反抗等。因为在留守儿童单纯的内心世界里,家庭就是他们的一切,能够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聊天吃饭是他们最简单的盼望,他们对父母独自将其留在家里表示不理解、甚至埋怨父母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帮助自己,留守生活给他们对父母的情感上带来复杂的体验。

  (三)自暴自弃型

image.png  

  留守儿童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其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容易自馁和放弃,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内在精神动力与亲人的支持。与此同时现有监护人由于学识有限,往往不能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启发和帮助孩子,监护人更多的是对儿童批评和否定而却少安慰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为此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观念和对自我否定,进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甚至产生辍学自弃的想法。

  (四)封闭保守型

  儿童时期是学习生活经验重要阶段。在每个家庭里,父母总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孩子从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表现出的文化、行为、态度观念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其学习的生活经验和观点大多数都是从爷爷奶奶那辈学习而来,大多数情况下农村地区他们祖辈的观念比较落后保守。因此,留守儿童的思想很可能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这极大限制了儿童的发展。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因长期在外没法将自身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技能知识完整地传递给子女,更没法使其子女认同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这种亲情长期缺失情况下,孩子们通过模仿他人所形成的行为和价值观难免会与父母的不一致,甚至产生强烈冲突”。

  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心理等方面都与非留守儿童有较大的差异,无论是行为孤僻型、自暴自弃型,还是复杂情感型和封闭保守型都会对其本人及家庭乃至社会产生或深或远的影响。

【留守儿童长大后无亲情】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性格03-24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缺陷03-24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心理问题03-24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性格缺陷03-24

留守儿童长大后和父母的关系03-24

留守儿童长大后怎么治愈03-24

留守儿童长大的恋爱表现03-24

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性格03-24

留守儿童长大了和父母感情淡薄03-24

Baidu
map